桂林最美的地方是这些,你去对了吗?

2020-05-29     旅行说

原标题:桂林最美的地方是这些,你去对了吗?

印象里的桂林,青山碧水,秀丽非凡。

桂林山水早已声名远扬,在你的记忆中勾勒出最美的中国山水画卷。

顺水而下,一路上奇峰夹岸、碧水萦回、欣赏桂林山水甲天下所描写的风景,感受诗人“船在山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但除了一些有名的景点,桂林还有许多小众美景地,它们或许鲜为人知,但却美得令人惊喜。

海洋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海洋村

海洋村有大片的银杏,银杏树遍布田间地头,乡村院落,溪头水边。

每逢深秋初冬,银杏树叶片金黄,秋风袭来,金叶飘然,满地都是散金碎银。

少了城市的喧闹,村子比较安静比较原始,大部分的房子都是砖墙青瓦,多了些乡土气息。

穿村而过的溪水上几只鸭子在欢快的溪水,旁边还有农妇在洗衣服,远处几只土鸡旁若无人的在追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乡愁。

村里空地上一排排银杏树,金黄的叶子已经铺满了一地,当叶子随风飘落,像是电视剧里一样浪漫。

那棵银杏王,一个人是抱不过来的,在旁边的小小的观景台上看着银杏林中的黄砖房像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比钢筋混凝土的农房耐看不知道多少。

大圩古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临江路250号漓江景区

来大圩古镇,最为惬意的莫过于黄昏的时候走在这里的石板老路上。

漫步在这里,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从前。

文明的喧嚣在这里似乎并不存在,看着老旧的民居和从远处归来的渔船,古老的建筑在向来到这里的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

大圩古镇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在水运繁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各地的客商都在镇中兴建会馆。

古镇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明清时期的老街,在沿街还有很多骑楼,这也是桂北明清时期汉族建筑风格的代表。

这些骑楼依稀能让人感受到古镇曾经的商贸繁华,骑楼中的木雕及砖雕还依然可见。

乌桕滩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西岸竹江码头下游3公里处雁山区竹江村河滩上

乌桕滩是桂林市区处于漓江的一个河湾,位于竹江村河滩上的一片乌桕树林。

百里漓江,江滩相连,春有风景如画的黄布滩,秋有红叶似火的乌桕滩。

每逢秋冬时节,树叶红透,三五处红叶,清澈的漓江流水,素有“小九寨沟”的美誉。

秋冬时节的乌桕滩最能体现漓江的魅力风情,高处俯瞰乌桕滩,宛若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

一丛丛乌桕叶红透,映照着清澈见底的漓江流水,和着远山碧翠,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河边出现了梦幻的一幕,美如天仙,美得梦幻。

会仙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会仙镇群峰林立,形态各异,犹如一群仙人在此会聚。

会仙镇风景绝美,除了九头山、龙山、凤凰山这几座名山之外,还有全国三大湿地之一的会仙湿地。

玻璃田就在会仙镇沐宦头村。

一派原始的乡村景象,但是却拥有规模十分庞大的稻田,春耕时分刚插完秧形成了灿烂夺目的玻璃田,金秋时分又形成天然的五彩田,这绝对是摄影师们向往的景致。

这里四面环山,阡陌纵横,稻田如明镜,倒映着天光、山色、树影,与村庄农舍一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大公园,是欣赏拍摄山水田园风光的好去处。

会仙玻璃田整体是非常平坦的,被田埂分割成一块块的,像玻璃一样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熊村古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熊村

熊村古镇的古朴和大气,让人震撼。

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偏僻的角落,在不被人关注的地方,有着这样的一批民居存在着。

街上的居民大都住在高墙深院里,整体古朴典雅,淳朴敦厚。

熊村建在一个小山峁上,全镇共有长短不一的六条巷道,向四周辐射,全部用石板或鹅卵石铺成。

高墙深院里,每户人家的大门口都建有经商的铺面。

随着岁月流逝和历史变迁,如今熊村变得更老了,当然也益发显得古朴、沧桑,同时还有些悲壮、荒凉。

旧县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旧县村是遇龙河边的一个古村落,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耸峙的马头墙、精致的雕梁画栋、起伏的青砖瓦片保留完好。

村落民居古色古香,建筑多是马头墙、青砖黛瓦、坡屋面,幽静的环境更适合让人发呆,想想心事。

从阳朔县城沿着遇龙河骑行,到旧县大概七八公里的路程,沿途景色也不错。

由于距离遇龙河码头比较近,一些游客选择在这里住宿,品尝特色农家菜,这些古民居也成了旅游景点。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青砖黛瓦上的时候,丝丝晓雾还缠绕在山腰,一副恋恋不舍的模样,看着看着,就入了神.......

住在桂林的人,是幸福的。

带着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醉于人间仙境的幽野和神奇,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犒赏”。

没有都市的喧嚣,少去了车水马龙的烦心,桂林独美的风景以及淳朴人民塑造出了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不如放下快的生活步伐,到这些地方享受慢生活的乐趣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fDwYnIBnkjnB-0zBw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