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首周大涨,为科创板市场提出几个小建议

2019-07-29   郭施亮

科创板


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从首周的市场表现分析,呈现出单周大幅上涨的走势,科创板上市首周的造富效应明显,为接下来即将上市的科创板企业开了一个好头。

2019年7月22日,被定位为国内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试验田区的科创板正式开市,首批25家企业正式上市交易。从首周的表现分析,科创板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出普涨的局面。其中,沃尔德、交控科技、福光股份、南微医学等还刷新了上市以来的新高价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首批上市的2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表现最好的,莫过于安集科技,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达到了520%左右,随后虽然有所回调,但股票价格依旧处于强势震荡的格局之中。

从整体上分析,自科创板开市以来,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其首周表现基本上保持强势,远超过发行价格的水平。从科创板开市首周的表现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价格表现亮眼,造富效应明显。

如果说与十年前开市的创业板相比,科创板与创业板究竟存在哪些共同特征?那么,最主要的特征,莫过于市场的造富效应。

根据数据统计,科创板上市首日就诞生出124个亿万富翁。从更细分的数据分析,华兴源创实控人成为科创板的首富,但在其成为首富的背后,实际上离不开高比例的持股水平,从公开数据获悉,华兴源创实控人陈文源夫妇的持股比例达到了83.83%。由此可见,当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之后,高比例持股往往会为实控人带来非常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与此同时,从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来看,经过了首日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之后,单一上市公司的造富能力同样惊人。例如,睿创微纳在上市首日就诞生出22个亿万富翁。又如,杭可科技上市首日就诞生出12个亿万富翁。至于嘉元科技,则是在上市首日创造出11个亿万富翁。

多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造富能力还是非常强劲。科创板,虽然属于新设的板块,且实施注册制试点,但因初期具备流动性的溢价效应,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难免会存在爆炒的走势。然而,当这一赚钱效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反而会延续其流动性溢价的优势,对随后两三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走势形成刺激影响。当科创板企业成功上市之后,随即预示着又一批群体成为亿万富翁,而这种造富能力远远高于国内其余主要投资渠道。

股票市场,本质上还是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投资场所。换言之,在一批人在股市中实现暴利的同时,实际上意味着会有一批人在股市中遭到财富蒸发的风险。

然而,在中国股市里,当一批企业家或董监高实现一夜暴富之后,往往会耐心等待限售股解禁的时机。在限售股限售期完成之后,对多数企业家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则是尽可能把手中的股票套现,只有少数良心企业家一直持有股票,不轻易减持。

从实际情况下,仍需提防变相套利、规避减持规则的风险。面对造富潮的压力,如何把市场冲击降到最低仍是关键所在。

例如,需要警惕部分董监高打着核心技术人员的旗号,变相缩短减持的期限,提前完成套利锁定利润的目标。从科创板规则来看,对于技术人员而言 ,则是由3年锁定期调整为1年,且期满之后每年可以减持25%的首发前股份,为技术人员留有减持的空间。对此,需提防部分非核心技术人员的持股者利用规则变相套利的问题。

再者,对高比例持股的实控人乃至董监高,应该细化减持的约束限制条件,例如只允许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且需要对每年减持数量给予进一步约束,由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调整为0.5%。

与此同时,可以从减持成本上加以约束,例如包括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一定税率征收所得税,这一税率比例可以视乎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牵涉到大额减持行为,可以适度提升税率征收比例。至于违规减持、未按照规定时间提前减持等行为,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惩罚,如没收违规减持所得,乃至惩罚违规所得一倍以上的金额等。

除此以外,对盈利的科创板企业,应该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回购股份或增持股份。至于未盈利企业,应该定时披露资金具体投向情况以及研发成本的投入比重等,让投资者更清晰了解企业的实时情况。

最后,则是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者索赔机制,引入集体诉讼制度,对存在信息披露违法、财务造假等问题的上市公司,应该连同中介机构赔偿投资者损失,从本质上提升投资者索赔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