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17岁入宫,2次发动宫廷政变,3次垂帘听政,同治、光绪年间2次强势干政,独揽朝政,2个小皇帝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且满朝的大臣精英也被她牢牢掌控,操纵清朝的朝政长达48年,直到74岁病逝。慈禧精通权术,表面上支持了洋务派以及改良派的活动,但是始终在担心自己手中的权力,以至于无法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最后导致丧权辱国,演绎中华历史的一段悲剧。
如果慈禧生活在500年前的明朝,或许不会遭来这么多的骂名,甚至还能像武则天一样,成就一番伟业。但是清朝当时的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华民族2000多年没有遇到过的境况。一个落后于整个时代的古老文明与生机勃勃的西方世界的对峙,列强环伺清朝周围,如果不去改变,只能坐以待毙。
咸丰帝在位期间,对外态度上一贯坚持强硬的态度,而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朝廷内部却悄然发生了改变,有些朝臣对外国侵略者心存幻想,他们觉得依靠西方殖民者能够建立起新的秩序,这其中就包括恭亲王。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之后,留下遗诏,立5岁独子载淳为皇储,并任命强硬派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事。野心勃勃的慈禧,同恭亲王商量,发动政变处死回京的肃顺,这些举动获得了当时列强的一致支持。
慈禧在此次政变中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在当时比较宽松的外交环境中,慈禧按照改良派的思想,重用了一批汉人大臣,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以自强、求富为宗旨,支持当时的洋务运动,使当时的清朝出现短暂的同治中兴,似乎给清朝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洋务运动让当时的清朝实现高速增长,成立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而且还尝试现代的采矿业、铁路运输、电报通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新式学堂的开展,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外国人直接担任军官,成立洋枪队等。
虽然同治中兴的主要推动者是恭亲王奕䜣,但是如果没有慈禧的支持是做不到的,在对汉人大臣的重用也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此时还限制卖官鬻爵,在淘汰不合格官吏、严肃法纪等方面做出过努力。比如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死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而且丁宝桢并未受到打击报复,说明当时慈禧还是非常有魄力,非常有决心的。
然而,慈禧在科学进步,以及社会需求的大变革方面,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统治者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没有对洋务运动通盘考虑与规划,为了打压锐意改革的恭亲王,居然放弃国家大的政策方针,中止派遣留美幼童、阻碍铁路诸工程的建设。她把洋务运动当作政治手段,是笼络他人的工具,当需要利用保守派势力的时候,便中断了民族向前迈进的步伐。
我们看近邻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最大的战舰吨位仅有北洋水师定远号的一半,舰队总吨位也落后清朝,但是日本宫廷却节衣缩食,拿出自身的积蓄建设海军。天皇捐了30万,各级文武官吏、国会议员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出来,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然后发行公债,老百姓踊跃抢购,甚至有日本女学生去卖身然后把钱捐给国家,用来购买军舰。
而此时的慈禧却贪图享乐,不惜挪用北洋水师购买舰艇的费用,来修建颐和园,六十大寿更是耗费540万两白银,要知道整个北洋水师也不到2000万两白银,定远、镇远各是62.5万两,老太后过一个生日,北洋水师远东第一流铁甲舰能买11艘。因为个人的享乐,导致北洋水师近十年没有再购买任何舰艇,让日本直接追了上来。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当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到慈禧这里的时候,她抱着光绪痛哭,光绪决心要变法,慈禧当时也是非常支持,她曾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还说:“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她承诺光绪,让他掌管朝内的政务,实行变法。而此时的光绪皇帝还只是她的一个傀儡,需要所有事情都向她汇报,得到首肯才能实行。
但是随后她却用政变的手段囚禁光绪,杀死戊戌六君子,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终结。而且慈禧杀死维新派,囚禁光绪遭到列强一致不满,她不得不对外宣称光绪皇帝生病了,谁料到洋人不但要给光绪看病,而且还保护康有为等维新派,这让当时的慈禧非常恼火。
恼羞成怒的慈禧居然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而且她还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魔术表演”,真以为天降神兵,一位国家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居然相信民间迷信,可见当时慈禧有多糊涂。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便在租界内见到洋人就杀,导致很多无辜平民被杀。据《清史稿》统计,各省遇难的主教6人,教士45人,修女40多人,而教徒遇害18000多人,这18000多人可都是中国人呀!而且此时慈禧居然向11国宣战,打破世界历史,当八国联军真的来了的时候,只用了4天就从天津达到北京,义和团却闻风而逃。
其实八国联军只有18000多人,其中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100人,法军800人,奥军50人,意军53人。而且法国是800多名越南人,英国是2000多名印度人,而北京城内有11万守军,近30万的义和团,这些“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大多没有听到枪响就望风而逃,不到2天的时间,北京就失守了,慈禧只好伪装成一个农妇,带上皇上,一路风餐露宿逃往山西。
如果慈禧只是邻家普通老太太,有这样的愚昧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当朝统治者,却不问科学问鬼神,没有在战争中找到差距,最后还把所有的罪责归咎于义和团,下令围剿铲除。
庚子之乱后,慈禧也愿意实施新政,开始改革官制、军制、法律、经济、教育等,每一项都是重大改革。比如鼓励私营的工商业,废除了几千年的科举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法律上,聘请日本的法学家起草编纂近代各类新法典,对军队也实行现代化的改革,同意君主立宪,颁布了《咨议局章程》与《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等谕旨。
但是她狭隘的视野,极强的权力欲,再一次欺骗了所有人。她始终把控着整个朝局,不敢松动手中的权力,维系皇权的稳固与保住皇族的既得利益,在宪政改革的实质方面寸步不让。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是用来巩固皇权的武力工具,她所支持的君主立宪,只是对大臣的权宜之计。
于是就有了《钦定宪法大纲》的出笼,一切改革的承诺都化为乌有。似乎怪不得慈禧阴险狡诈,在权力斗争的漩涡当中,一位女性必须要做到阴狠手辣,才能够在权力斗争中胜出。她六十大寿的时候说过一句名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必令彼终身不欢!”今天让我不开心的,我让你一辈子都不开心,这似乎就是她的人生价值观,睚眦必报。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权力,她可以支持洋务派,维新派,但是也可以挪用军费,发动政变;她可以盲目排外,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同时她也可以与列强议和,缔结丧权辱国的条约;她可以主持新政,让无数国人看到戊戌变法的希望,同时她也可以推出《钦定宪法大纲》,让一切改革化为乌有。整个民族命运被她把玩其中,左右摇摆,灾难中举步维艰。
晚年的慈禧常常为自己的权力感到焦虑,时常以泪洗面,心力交瘁,表面强势,内心却十分脆弱。
1901年,在遥远的英国伦敦白金汉宫,维多利亚女王也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有些人认为女王比慈禧伟大,根源就在于所有看得见的实事儿她都不管,这样一来,无论出了什么岔子,都不用她来背锅,她只要保住自己的神圣性。相应地,她的权威也就保住了。不过,女王也绝不是真的什么实事儿都不管,她实实在在地对英国的代议制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的成就不限于在第一鸦片战争中打败了中国,而且在她统治下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让当时英国的商品贸易、劳动市场、文化、政治体制等各方面都实现了全球化,每一次都能够让英国上一个新台阶。
而时代的命运就是如此,在维多利亚女王带领英国不断强大的时候,慈禧却看不到世界的变化。国内出现了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等,各种改良的呼声,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向中国招手。然而主宰这一切的慈禧,却时刻担心自己的权力,对新事物认知不足。这么一个反应迟钝的独裁者,却掌握着一个民族的命运,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