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纵有千万条 改革创新第一条
一年前的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从此青海开启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征程。
“增长动力从何而来?”“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青海的答案是——“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
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要打造高质量经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挖掘增长动力,成功实现动能转换。
改革是挖掘增长动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青海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三大“国字号”改革有新成效,老百姓得实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具有青海特点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大病保险、先住院后结算等服务覆盖全省。
创新是挖掘增长动力、开启发展空间的根本出路。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给经济增长、人类进步带来了新机遇。昔日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工业园区傲然屹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业等变身优势产业生机勃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优势显现,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新的驱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青海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扎扎实实的成就再次证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
“平均每天诞生210个老板”。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2.2万户,同比增长8.48%;注册资本12459.51亿元,同比增长11.27%;
窥一斑而知全豹。尽管这些数据只是青海经济成绩单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足以诠释出我省市场的吸引力、企业的活力及竞争力。
是什么原动力,让深居高原的青海跑出了高效快捷的“青海速度”?
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赋予了青海更激昂的活力。
青海活力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改革创新是乘法,发展效能成倍增长。唯有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才能实现青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放管服”改革,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青海黄河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生志近几天“忙并快乐着”,因为公司比原计划提前开张了。
“以前我在浙江开拉面馆多年积累了不少客源,今年6月份就动了开旅行社的念头,因户籍在青海,担心从杭州往返西宁办理各种手续不方便,就提前做了不少准备。”今年8月28日,在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证服务大厅,陈生志拿到了旅行社的营业执照。他说:“没想到,现场登记现场拿照,一下午全部搞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不断给行政权力“瘦身”。发布了省、市州、县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起规范透明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稳步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
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3项,全面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全国属于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省份之一。狠抓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等政策措施向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持续涌动,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均得到显著激发与释放,成为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
减事项、减要件、减环节、减时限、减证明,办事人员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
生态改革,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
三江源、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绿色明珠”,在中国生态版图中如同耀眼的坐标熠熠生辉。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5年1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序幕。
2016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议。青海作为三江源、祁连山所在地,担负着我国第1个、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两个试点任务,这是党中央对青海的信任和重托。
今年6月,青海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彻底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保护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岛化等问题,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张地图”。
如今的江源极地,“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已得到解决,基本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体制试点目标。
青海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多年来,全省各民族群众视生态保护为己任,不断探索实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为全国首个承担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青海正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奋力打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模式”,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
创新引领,让经济高质量发展
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我国也正式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大规模光热电站的国家;
我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21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总数达到42家……
一项项技术难题的突破,一件件技术成果的获得,过去一年,我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跑出了青海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通过“百项改造提升工程”“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
“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繁荣鲜亮;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比亚迪锂动力电池一期、青海铜业10万吨阴极铜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蓬勃兴旺。
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我省的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新材料技术方面的创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经历了12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亚洲硅业,不仅取得在国内外首次规模化应用单体生产能力最大和能效最高的48对棒大型加压还原炉等多项关键核心工艺技术,还于2018年利用自主设计研发流化床颗粒硅生产技术,建成国际首条采用氯硅烷直接分解制备颗粒多晶硅的粒状多晶硅中试线,填补了我国低消耗多晶硅生产技术空白,对于推动整个多晶硅行业的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品技术为核心,砥砺前行,突破提升是亚洲硅业坚持不懈的发展方向。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青海,亚洲硅业既是人才聚集的小高地,又是青海产业发展中推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
重任在肩,砥砺前行。高原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将继续播种希望与未来。
道路纵有千万条 改革创新第一条
孙海玲
一年前的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从此青海开启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征程。
“增长动力从何而来?”“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青海的答案是——“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
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要打造高质量经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挖掘增长动力,成功实现动能转换。
改革是挖掘增长动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青海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三大“国字号”改革有新成效,老百姓得实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具有青海特点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大病保险、先住院后结算等服务覆盖全省。
创新是挖掘增长动力、开启发展空间的根本出路。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给经济增长、人类进步带来了新机遇。昔日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工业园区傲然屹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业等变身优势产业生机勃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优势显现,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新的驱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青海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扎扎实实的成就再次证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
(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孙海玲 来源:青海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QT9pW4BMH2_cNUgCd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