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长长长长!暴走武汉4000米老街,挖到汉口伢不外传的土著美食

2019-07-22   得意科技





有人说没来过长堤街,

就没感受过真正的老汉口。

这条230岁的武汉传奇老街,

特点全藏在它的名字里,

长达4000米,在“街龄”相仿的街道里,

论长度它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它早先确实是一道堤,叫袁公堤,

“长堤街淹了,武汉要淹两层楼”

长堤街包罗万象,手艺匠人、刁角美食……

就连汉味名吃热干面都是从这条街走出来的!

武汉最初的繁华是从堤上开始的

长堤街位于汉口,就像是一幅大画的轴心,武汉的城市画面从它这儿拉起,慢慢地舒展开来。



长堤街


后来,有了民主路、江汉路,有了民众乐园、解放大道、建设大道,有了发展大道。

也有了一代代的武汉人在这里生活,受水之惠泽、滋养,休养生息,也上演着爱恨情仇。




从中山大道去往长堤街的路上,经过宝善堂。位于交叉口的矮子牛杂,在宝善堂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店主的女儿张汉英,今年34岁,和矮子牛杂同岁。

在她的印象里,以前长堤街很多卖首饰、水果的,大家搭个铁棚子就算门面了,人多的时候,泥泞难行,常常堵得水泄不通


矮子牛杂老板的女儿张汉英


这几年通了地铁,饮食摊群换成了干干净净的门店,“打游击战”的菜贩子搬到宽敞的菜市场,路也变宽了。




当时文化娱乐活动,夜市大排档很少,汉正街的经商人作息时间不规律,但凡吃宵夜,经常光顾矮子牛杂。从中午一直忙到天亮,即便收摊了还有顾客前来宵夜。

30多年过去,不少搬离长堤街、汉正街的老顾客,还会回来,寻觅这一口熟悉的牛杂香。




以为小时候的冷饮批发店都销声匿迹了,没想到在长堤街挖掘到了一家!还发现了不少童年宝藏冰棒:五丰杯、美怡乐香芋筒、玉米棒、三色杯……

看到这些“消失已久”的老冰棒,仿佛发现新大陆。


要知道以前每年夏天,最开心的就是在校门口买根冰棒啃,碰上父母批发十根冰棒拎回家,恨不得每天打开冰箱一万次。

红英冷批的老板潘师傅,今年72岁,是地地道道的老汉口人,从小在长堤街长大。1995年,潘师傅一家做起了冰棒批发生意。


红英冷批的老板潘师傅


说起待了一辈子的长堤街,潘师傅打开了话匣子:“当时主要是防汛,这里要是淹了,那整个武汉市都淹了……”

长堤街原本是一道防水提,明崇祯 8 年(1635 年)由汉口府通判袁焗督修,史称袁公堤。老百姓却从它防后湖水患的功用出发,叫它为“后湖堤”。


如果说汉正街的繁华在于商铺云集,那么长堤街的繁华在于小而密,密而杂

最开始,长堤街都是摆摊子、摆小百货、挑担子的人,卖米面油盐的不少,以做铜壶、铜暖锅等手工作坊出名。

开埠之后,码头兴起,汉正街逐渐发展起来,多了不少服装店、中药材店、副食店和小餐馆。



长堤街也是老汉口保存最完善的老街之一,代表了武汉的城市特色,潘师傅希望长堤街好好保留:

“其他地方都变了,就这条街没多大改变……让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上海人、台湾人、黄陂人,回老家走亲访友的时候,有地儿可寻,留份念想。”




夜宵,是长堤街硚口段的重头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头巷尾的小店开始出没,来一扎小酒,再点几种小吃,开启夏天的夜宵模式。

这块承载了无数老汉口伢的长堤街,里头几乎每一家都是地道口味的老店


那个年代没有空调,就靠着老式电风扇驱热。食客们吃得汗流浃背,却无法抗拒这样的美食,店内每天都是爆满。

夏老五家常菜在长堤街开了十几年,老板姓夏,在家排名老五,大家喊得多了,菜馆干脆取名“夏老五”。


各种野味、生猛海鲜是夏老五家的拿手好戏,而且分量足、价格实惠,尽管开在背街小巷,但生意一直不错。

烧一条好吃的臭鳜鱼,可不是一件易事。这家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臭”一香,形成鲜明的对比,连不爱吃臭鳜鱼星人,也忍不住夹两筷子。

鳜鱼肉多刺少,肉质坚实,夹一筷子,清楚看到鱼肉如蒜瓣般撕开,鲜香并济。


蜗牛个头大,蘸着咸香的酱汁,入味有嚼劲。


还有醉虾、干煸泥鳅等在别的菜馆不常见的狠菜,适合全家或朋友一起来。

老板娘告诉我们:“我们这条街的老板关系都蛮好,我屋里没有的,到你家借一下。或者点了菜送到别家,都可以。”




在长堤街大排档唐家巷义烈巷间,麻木老地方牛筋牛杂是这一代的老字号,一靠近就能被门口的大锅震惊到,翻炒的锅铲都有半个人高,老板以前就是踩麻木的,人送外号“麻木”。




麻木牛筋牛杂的旁边就是桂萍牛杂,桂萍几年前先火起来,带火了整个长堤街宵夜。

招牌牛肉/牛杂萝卜锅,一样以萝卜打底,盖上牛肉汤,价格实惠,几十年的竞争对手,不知道会不会也暗暗较劲。


牛筋牛杂贴合武汉人的重口味,味道偏辣,牛筋软烂入味,汤汁浓郁,看着哈喇子能流三尺,拌饭够你吃三碗!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消耗掉200-300斤萝卜。

去隔壁端一笼汤包,再来份牛肉锅贴,就着春卷、干子、藕圆子等下酒菜,是老武汉人极为熨帖的生活方式


苍蝇馆子,谈不上环境,桌子就摆在武汉的老巷子里,却有十足的烟火气。

很多人一小从这里长大,麻木算“半路出家”,二十出头来到这里,转眼间,已经到了花甲之年。


麻木牛杂的老板“麻木”


不过,当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小孩在街头巷尾打撇撇,打珠子,一到晚上,家家户户把竹床摆在巷子里纳凉、聊家常。

在长堤街住了大半辈子,在麻木的印象中,长堤街并没有多大变化,出门都是老朋友,长堤街就是他的老位置,感情自然不用谈。

靠着几十年的坚守,养活一家人,麻木说让他搬出去还舍不得,“穷也不穷,富也不富,靠这还买了套房子,能安享晚年就阔以了。”




走在老街中,惊喜总是无处不在。

在长堤街生鲜市场旁边,偶遇了一家开了16年油香小店,油香两面炸得金黄,看着就馋虫上身。




瞧见我们几个人在外面围观,正在忙活的老板娘飘来一句“尝一个撒,又不黑人!”

惹得我们笑出了声,一人来了个油香,一块五一个,里面包裹着桂花馅料,一口下去,幸福感爆棚。

顺手就发了个朋友圈,安利给身边的朋友,瞬间消息轰炸,让我发坐标。


王老板和老板娘是河南人,这家小店扎根在武汉16年,夫妻俩热情洋溢的态度,就是油香的美味添加剂。

油香是回民特色小吃,七八十年代在武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现在可能十个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长堤街真的太长了,作为全武汉最长的一条街,“街味”远不止这些。

沿袭了八十年代的热干面风味的三毛热干面

加高汤的新式热干面天天热干面

长寿社区里卖了30多年的陈胖子红油热干面

用鲜鱼先煎后熬制作而成的酸汤汉味馄饨……

长寿社区旁的惊艳的咙子特色烧烤

人气颇高的凤爪王烧烤

单复古怀旧的单车烤炸社……

每个成长在长堤街的老汉口人,心中都不止一家心头好。




在长堤街多走几步路,你就能体会到它是如何包罗万象,卖服饰的、理发的、跌打馆、织布的、修鞋的……

从江汉区延伸到硚口区,作家张慧兰说过,长堤街就像北京的四合院

铜人像的边哈是长堤街,袁公堤里头往日那叫赛秦淮,民众乐园正满不唱京汉楚……”

民谣歌手冯翔的一曲《六渡桥》,唱出了长堤街的特色,也唱出了老武汉人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历史年轮。

这条夹在中山大道和汉正街之间的老街,

是汉口从草创到繁荣的见证,

当初的繁荣盛况虽然不再,

却少了份浮华,多了份市井。

#今日话题

分享你对长堤街的记忆。

上一期“街·味”,我们去到“汉阳桃花岛”

下一期“街·味”,

你希望我们去哪条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