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ng
由于疫情,我们在鼠年春节“小寒假”都被迫呆在家中,也算实现了大部分人心中“躺在家也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梦想。微博刷不完的热搜,满天飞的谣言,朋友圈各种段子,甚至还复刻了元年 QQ 空间的点名游戏。网络世界充斥着负能量,这着实让阿羊我很想放下手机出去拍照,哪怕透透气也好,但家人跟我说了两个字“不准”。
一气之下,我把我的相机扔了……当然是扔到床上(害,饭碗总不能丢吧),打开了电脑,开始翻翻看过去有什么电影值得回味的。可是我发觉,单看电影海报,每次吸引我的总会是这部电影,没错,就是《银翼杀手 2049》。
《银翼杀手 2049》依旧是一部赛博朋克主义的电影,在前作《银翼杀手》生不逢时的基础上,在这个时代对“赛博朋克”进行了更好地完善。赛博朋克主题逐渐受观众的喜爱,像近两年的《攻壳机动队》、《阿丽塔:战斗天使》这种横跨东西方文化的赛博朋克题材电影,都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但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好坏或多或少是基于个人,那今天我们就不聊电影啦,来聊聊创作层面。
可能是摄影师“职业病”的缘故,在重新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更多地会去欣赏每一个镜头,甚至会时不时按下暂停和倒放,去欣赏它每一帧的构图和三维渲染效果。夜的灰蓝,街巷霓虹灯之外的幽暗,再到末世布满画面的橘色……不禁让我发出赞叹。
不过,赞叹电影每一帧都是壁纸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在新的一年是时候该把视角从取景器里跳出来。运用 3D 软件去配合相机制作摄影作品,是不是会更有趣呢?碰巧,在我 Instagram 上关注的摄影师里,发现了 @other.1 和 @harry.lil 这两位前辈,他们早已涉足三维渲染领域,但创作风格截然不同。我便悄悄地采访了他们,看看他们曾经是怎样不慎闯入三维世界的。
最初在 Instagram 上关注 @other.1,我记得是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刚来广州不久但却还是个摄影小白的我,只好上 Instagram 去看看其他摄影师是怎样去拍摄这座城市的。我便发现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张广州的照片都是从不一样的高空视角去拍摄的,随后便关注了广州地区这些热衷于城市探索的摄影师们,其中一位便是 @other.1。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喜欢一群朋友拿着相机去城市的很多角落探索,然后慢慢地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各自都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 Instagram,得到的点赞和评价都还挺好。不过说实话,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风格是什么,算城市建筑吗哈哈?最主要是自己看着舒服吧!同时也要大家喜欢。”
@other.1早期作品
右滑查看大图
为什么会选择用 3D 软件制作
而不单单只是依靠相机?
记得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玩航拍,但是到后来发现玩航拍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相同场景,相同构图的作品出来。那时候我就想,我能不能换个表达方式,就慢慢接触了 3D 软件。
Image:@other.1
自己在进行三维渲染创作的时候,
最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 Instagram 里面我的定位多数是在深圳,其实不只是简单表达作品是在深圳创作出来的,更多的是因为受到深圳方方面面的影响,这里的摩天大厦太令人震撼了。深圳的发展速度虽然会让人们感觉压力很大,但与此同时,自身的动力也会变大,所以很难不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说回我的作品,其实只要有人看到并且喜欢,我已经很开心了哈哈哈!
来都来了,不如就分享一下
你最满意的三张作品吧。
那段时间很喜欢航拍,所以玩了 3D 软件之后也想尝试一下用软件做出来的航拍效果,就有了这一张
Image:@other.1
C4D + Octane
做这张是为了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在深圳可以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
Image:@other.1
C4D + Octane
这个是我自己目前最满意的一张,喜欢的原因嘛,可能是因为花的时间好像比较久哈哈。
Image:@other.1
C4D + Octane
在和阿德的交谈过程中,我想起第一次见他是在 18 年的时候,我去深圳逛了个 Cyberpunk 主题的展览,当时记得 Locolab 有在展会里办了个小型摄影展和分享会。阿德也回想起他当时展出的作品,觉得自己只是单纯喜欢而已,但后来反复看了那些作品,其实是可以给自己之后的创作动力的。同时,他也谈到了当今 Cyberpunk 文化发展的现象。
“Cyberpunk 成为热门的 Hashtag 是一种新的趋势吧,现在各类 3D 软件都普遍简单化的,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够热爱它!同时作为创作者,如果真的喜欢这种文化应该要坚持,要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时刻保持学习吧!当你没什么灵感的时候可以多刷刷前辈的优秀作品,的确会有很大收获的。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吧哈哈!”
记得 17 年我在刷 Instagram 的时候,看到一个 Instameet Shanghai 的活动,图片是介绍了当时参与 Instameet 的小伙伴们。第一眼就被那种低饱和度只有少部分橙色的暗调所吸引,之后发现这些图的摄影师是 @harry.lil,也从那时候开始就关注了他。而在这次简短的采访中,Harry 和我说了关于他一直以来在风格和色调上的一些想法。
@harry.lil 人像作品
右滑查看大图
你最近的人像作品会采用3D软件制作,
是什么契机让你把 3D 软件和相机结合呢?
契机的话应该是目前不做全职摄影遇到了一些可以预见的困难,并且目前是不能够解决的,但是使用软件制作的话,是没有限制的。C4D 可以创造不仅仅局限于一种风格,我只是选择合适自己的风格方向去做对应的选择。不过,目前只是停留在较为初浅的阶段,很多只是试着去还原场景,当然能够不考虑现实场景的限制去创造出新的场景来达到摄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Image:@harry.lil
不妨向读者展示一下你近期满意的三张 3D 作品吧
这张是我最开始做的时候最为满意的一张,是模仿的 Imagine Dragons 专辑封面做的。
Image:@harry.lil
C4D + Octane
这张是还原之前一张在悦榕庄拍的一张夜景,拍摄时受限于镜头 35mm 不够广,游泳池边有水龙头,室内光线太暗的种种。
Image:@harry.lil
C4D + Octane
这张是目前觉得最柔和的一张,也是在还原一张 @ziqianqian 的摄影作品。
Image:@harry.lil
C4D + Octane
说完风格,色调也是 Harry 的作品另一大出众点,特有的暗调让人看完很容易就记住这是属于他的作品。但你仔细翻看他这两年的作品,无论是人像或是纪实,每个阶段都会基于暗调在色调上有一定的变化。
“我的作品是以暗色调为主,我曾解释过,色调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跟随着成长而变化,跟你最近看的一场电影,听的一首歌会有联系,跟你修图时候的心情有关系。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有自己的色调,色调不仅仅是参数。”(Harry 的观点,作为摄影师真是感同身受啊……)
Harry在采访的时候和我说过一句话,“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方式不同,我觉得摄影是一种很好表达自己的方式。”我觉得在与两位交谈结束后,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每个人的作品都代表着他对“美”的看法,背后也有他想表达的思想,当这些想法表达出来被众人所认同的时候,大概这会是摄影师们觉得欣慰的时刻。当然,这或许得是真正热爱摄影的人,才能理解的吧。
image:@other.1
在家休假的各位就别再说无聊啦,虽然像极了小时候,可以放下工作享受整天的无所事事。但你们要明白,余下的人生里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日子。所以,不妨放下无趣的虚拟手机,多做点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哪怕好好学习摄影。等到疫情结束,一起相约出游拍照可好?
GRAPHIC DESIGN:黄鱼
Special thanks
阿德
Instagram:other.1
Harry
Instagram:harry.l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