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江霸道式育儿:中国父母,最怕承认孩子的无能

2019-11-05     秦伊楚

今年19岁的菲哥,有着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人生,这全都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徐锦江。

1

在综艺《一路成年》中,我们认识了一对父子相处的日常。

菲哥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是给父母请安;

父亲的吃饭问题,他要负责解决;

父亲不会上网,他要负责解决;

外出一会儿,父亲就打来视频电话视察,已经成年每天必须早早回家。

对这些,他从未抱怨过,在徐锦江高原反应的时候,他还贴心带老父亲去医院,节目组要求两人排戏,父亲罢工不配合,可怜的菲哥自己一个人背台词。

网友们纷纷说要嫁给菲哥,有个菲哥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上辈子积了大德。

有一期节目在沙漠,家庭抽签决定晚上住所,徐锦江家不幸被留在原地住根本没有墙的棚子,其实节目组只是恶作剧,早已经给徐锦江家铺好了温馨的床铺,徐锦江老师却心态崩了,直言要回酒店,要退出。

他却对菲哥要求:你留下,我走。

菲哥问,你不怕我也不行吗?

徐老师理直气壮回答,我不行,但你必须行。

之后就留下菲哥独自离开,菲哥一个人躺在茫茫沙漠的一个小木棚里,虽然还笑着,但眼睛里已经有闪烁的星光。

他那时候对着镜头无奈地说,我爸爸和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不太一样,我一直以为父亲应该是朱自清《背影》里那样一个形象,但这世界没有公平,我生下来,他就是我爸。

这话听着格外心酸。

菲哥是爱爸爸的,但是累也是真的。

我也是喜爱这对父子的,但对徐老师所说的“我不行,但你必须行”无法苟同。

在我看来,中国父母最缺的,就是承认自己孩子无能的勇气。

他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毕竟一个新生命代表着希望,自己孩子的成功,某方面也意味着是父母的成功,可真正伟大的父母,是敢于承认自己孩子无能的父母。

节目中,徐老师忍受不了高原“恶劣”的环境和节目组“奇葩”的规则,所以对着镜头说“人和人不一样的,有些事我适合做,有些事我不适合做。”

这话简直是真理,可换成了菲哥,凭什么菲哥就必须不管适不适合,必须能够做到呢?

徐锦江老师最经常的口头禅恐怕就是“我不行”,和“菲哥比我强”。

似乎父母们总认为孩子比自己强才是理所当然的。

可事实上,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比父母强。

有太多孩子,他们一辈子,也没能超越父母,从而被父母定义为了“失败品”。

2

在动漫《火影忍者》中,有个女孩叫做日向雏田,她是忍者村里有名的大家族日向家族的长女,所以从小她就被严格对待,要求必须强大。

可她身体柔弱,天赋一般,处处不如妹妹,所以在家族里,是被排斥的那个人,久而久之,她把自己定义为弱者,性格害羞内向,平时也不敢和别人交流。

忍者的晋升道路是从忍者学校毕业之后,成为下忍,然后考取中忍,最后成为上忍。

考试极为严苛,上忍必是极有天赋者又极勤奋者才能达成。

为了让父亲满意,她拼命努力,多少次修炼到昏死过去,多少次被打倒在地还是不肯认输,可是当别人都成了上忍的时候,雏田还是停留在中忍。

后来她成了一名忍者医生,在战场上用自己的能力救了很多濒死的忍者,同样发挥了自己的价值。

长女或许有着继承大统的使命,但她同样有说不的资格。

3

郑爽不喜欢娱乐圈,这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她年少成名、外貌出众还不缺钱,可好像一直都活得不快乐。

她曾直言自己的梦想是回乡下过那种与世无争的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她会进入娱乐圈呢?

原来是因为,她的妈妈从小就有个演员梦,而郑爽进入娱乐圈是为了完成妈妈的梦想。

曾经有个主持人采访郑爽的妈妈,问她假如回到18岁想做什么,她毫不犹豫的回答做演员,还补充解释道,培养郑爽就是为了圆自己的演员梦,为此对郑爽从小进行军事化管理。

现在,郑爽是红了,可她也是真的不快乐。

很多父母都和郑爽妈妈一样,自己没完成的梦,就加到孩子身上:

自己没能成为钢琴家,但孩子必须成为钢琴家;

自己从小不会打扮不会穿衣服,但孩子必须会收拾自己;

自己很懒什么都不想学,但孩子必须上名牌大学;

自己婚姻不幸过得很惨,但孩子必须婚姻幸福美满……

孩子还小,所以他们不懂问一句“凭什么”,但做父母的是否想过,你们凭什么?

把父母的梦想加给孩子,这未免太过沉重了吧,父母们终其一生都未曾完成的梦,为何还要剥夺孩子的一生去完成呢?

4

我的邻居是一对高材生父母,两人是本地一所985、211大学的教授,可生出来的孩子偏偏不擅长学习。

从小在班级里,成绩就属于一般水准,等上到初中的时候,成绩已经可以排到倒数。

为此,他母亲没少抽孩子。

我经常能听到母亲在家里歇斯底里打骂孩子,一边哭一边打,还一边质问为什么学不好,而父亲则在一旁唉声叹气,时间久了,孩子养成了爱撒谎的习惯。

成绩不好从来不告诉家里,作业永远都是已经完成了,反正为了不被打,孩子在父母面前总是表现出一副十分优秀的样子。

可这种谎话又能瞒多久,每次谎言被戳穿时,换来的又是一顿毒打。

初中毕业后,孩子没能考上我们当地的高中,无奈之下,两人送孩子去了职业高中。

没想到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在职高却如鱼得水,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毕业直接分配进了一家公司做技工,在同龄人还在苦逼地考大学的时候,这孩子已经月入上万。

如今,这孩子开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上百万。

不知道他的父母,看到他如今的成就,会不会后悔当年,不该为了那点分数而痛打孩子。

不是所有的高材生,都能生出考名牌大学的孩子。

“你应该行”“你必须行”,这是中国父母给孩子最沉重的枷锁

真的爱孩子,是送他去适合他的地方;

真的爱孩子,是无论他优秀或者不优秀,都一样无条件接受他;

真的爱孩子,是就算他的梦和你的不一样,你也依然愿意放手让他去追。

有多少父母,又能真的做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FyJPW4BMH2_cNUgX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