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颜值,陷于内涵,留住乡愁!磁县这个村有多美?

2019-11-28   邯郸之窗

整齐的屋舍、干净的村道、

林立的太阳能路灯……

在磁县贾璧乡柴庄村

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

如今变得干净整洁;

曾经满是柴草垛的道路两旁,

如今绿树摇曳;

曾经的沙石路,如今已是水泥路;

清除垃圾,铲除积垢,垒砌花墙,栽树种花,

乡韵悠悠,村风融融,如诗如画……

一幅水清路净、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柴庄村也叫小岭底,坐落在北贾璧乡西南五公里处,三面环山,一条乡间道自东北沿沟谷蜿蜒而至,穿村落过柴庄隧道与北贾璧乡岭西四村相连。以前柴庄村是方圆有名的穷山村,环村都是高低不平的坡条地,连片席子大的好沟地都没有,如今村庄环境变好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而这种改变,得益于磁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持续推进。

下面,就让小编带您进村转一转吧

提前谋划,不等不靠

柴庄村地处偏僻,村里的戏楼墙破顶漏,文化广场一下雨就是个泥潭,十天半月不能进脚,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村里自筹资金几十万,把戏楼翻建一新,500平方米的广场全部硬化,安装健身器材16套,使村级办公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焕然一新。

整修道路两侧

干净整齐的街道

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

温馨整洁的农家院

2017年村里垫资50万元,两请专家三易井口,使柴庄村民们告别了吃趸水的历史,喝上了清冽甘甜的泉水;2018年在新修的水泥大道两旁,种花植草、栽观赏树,并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投入资金20万,美化、亮化了村庄;今年,又投资13万为道路两侧修筑长城墙、种树1200多颗,使名不见经传的柴庄村,一举成为全乡的标杆村。


在街道改造提升的基础上,今年,柴庄村又投资5万余元通过手绘200平方的文化墙,为乡村注入文化灵魂,打造了一道道弘扬时代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前沿阵地。

推进绿色发展,荒山变“金山”

始于颜值,陷于内涵,留住乡愁!磁县这个村有多美?

柴庄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大量引进经济果林品种,绿化了荒山荒坡,扩大了种植规模,提高了群众收入。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2012年开始,村党员干部就带领群众上山开荒植树,没有树苗,党员干部带头垫资购买;用水不便,村干部上下跑办项目,投资80余万元打深井一眼,深度475米,垫资200多万元,在环村山坡上修建7个蓄水池,可蓄水3700立方米,修建蓄水井20个,可存储水量1000多方,极大的方便了荒山植树浇水,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群众义务植树积极性空前高涨。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果林早见成效。2012年以来,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群众代表赴山东、山西、保定、邢台、甘肃等地观摩学习,实地取经,引进清香核桃3万余株、双季槐2万余株、新品种桃树5000余株、伏椒和无刺椒1万余株。为确保引进品种早见成效,村干部争跑项目并垫资30万元,在环山林带修建灌溉管道25000多米,为保证荒坡蓄水能力,垫资50万元整修梯田300余亩,整修田间道路5000多米,连续8年聘请林果专家上山指导修剪果林。通过一系列科学精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出果率和果品,提高了群众收入,目前,已成型的果林每亩收入在1500元左右。

全面部署实施,变荒山为“金山”。荒山绿化工作开展后,该村从深层次细抓荒山绿化工作,研究果树、药材、农作物立体化种植模式,变粗放型向实用型、经济型转变,使荒山更绿,村庄更美,真正实现松柏压顶,果树缠腰,百姓富裕。

始于颜值,陷于内涵,留住乡愁

柴庄村在努力提高人居环境、植树造林的同时,也不忘保护村庄的“原生态”。据村支书柴春玉介绍,柴庄村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的民居就有四十余户,抗战期间这里也是八路军重要活动区域,村里依然保存着当年的粮库、办公场所和炮楼。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传统村落可以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发展好了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升级与氛围营造,把‘乡愁’留住才能留住人”柴春玉说。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如今的柴庄村,绿意浓了、房前屋后净了、干群众关系更加密切了,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抓手,从根本上实现了“一举多效、全盘激活”的发展目标。

(磁力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