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沈阳市政府召开“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十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疫情防控最新消息。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救治组专家马晓春进行新闻发布。
截至目前,沈阳本轮疫情累计确诊病例37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本轮疫情,患者有如下特点:一是患者年龄大。60岁以上患者19例,占比达到50%,患者平均年龄57岁,最大年龄为95岁。二是基础疾病多。半数以上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卧床、严重心功能衰竭,部分患者还伴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心内膜炎伴金葡球菌血流感染及全身多脏器播散。三是病情进展快、多数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快速进展、病变范围广,发热持续时间长,氧疗需求高。危重和重症病例比例为23.7%,累计出现3例危重患者。
在实施医疗救治工作过程中,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四个集中”工作原则,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全部病例均第一时间安全转运至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接受集中隔离治疗。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督导组提出的“最好医院、最强团队、最优设备”救治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患者生命健康,围绕“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救治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启动腾空预案,保障患者集中救治。12月23日,本次疫情出现“零号”确诊患者的第一时间,立即全面启用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在救治病床准备方面,3天内快速实现沈阳中心院区整体腾空,提供救治床位758张,设置重症监护病床23张。现正在开展重症监护病区改造,扩建后重症监护病床达到70张,充分满足救治工作需要。
二是集中专家资源,组建高水平救治团队。统筹省市两级医疗力量,抽调重症、呼吸、中医、护理、院感、精神、康复等专业医护人员201人,组建多学科整建制救治团队。省级指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联合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组建重症医疗救治团队,全面接管沈阳中心重症监护病区,成立“专患专班”,实行“一患一策”,强化全程跟踪救治。省市联合组建整建制医疗团队,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层管理,紧盯高风险病人,严防“轻转重”。国家卫生健康委特别派驻4名国内顶尖专家,深度参与和指导我省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医疗专家及医护团队通力配合、协调联动的救治工作格局。
三是统筹优质资源,建立顺畅运行机制。每日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专业现场联合会诊,实现确诊病例全覆盖。依托远程医疗,参与重症病例全国在线会诊,多名国内顶级专家参与我省病例会诊并给出指导建议。启动区域医疗资源,统筹调派绿色通道,根据救治工作需要和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补充临床一线救治力量,做到外请会诊、设备调拨、人员派驻第一时间到位的高效运行机制,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救治。
四是多专业合作,全面落实应急保障。提前制定完成多维度、多场景、全方位,患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患者突发病情变化,针对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抢救需求,专用手术室保持随时启用状态,建立由神外、心外、心内、普外、内镜、泌尿、麻醉、输血科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多支应急医疗团队,24小时待命。全面做好医疗物资储备,沈阳中心配备了ECMO、CRRT、具备呼吸力学等高端监测功能的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先进医疗设备,省属医疗机构救治相关高端医疗设备实现即时共享。
五是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和查房制度,全部患者中医药治疗比例达到100%,针对不同患者病情,逐一辨证论治、实现“一人一方”。在康复病区,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促进康复期患者病情恢复。
六是应用综合疗法,注重患者全病程管理。及时应用康复期血浆,国家优先保障、跨省调配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近3万毫升用于临床治疗,进一步缩短重症患者治疗期,提高治愈率。及时开展患者心理危急干预,增加患者救治依从度,提高治疗效果。配备专业营养师,为患者提供科学营养治疗方案,加速患者健康恢复。
通过上述举措,截至1月16日12时,本轮沈阳新冠肺炎疫情37例确诊患者中,累计已有22例患者治愈出院,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包含大家关注的1例95岁高龄患者,脑干梗塞,长期卧床,无自主能力,为我省目前年龄最大的新冠治愈患者。另1例87岁患者,既往有严重心功能衰竭,经团队精心治疗及护理,两位老人不仅新冠肺炎顺利康复,原发基础疾病及一般状态较入院前均明显改善。
目前在院患者中仍有5例重症患者,经呼吸支持、俯卧位通气、康复期血浆等综合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多数在院治疗患者病情向好。
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二级巡视员毛印百进行新闻发布。
疫情通报
2021年1月15日12时至1月16日12时,我市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1月16日,本次疫情1例本土新冠肺炎患者在市第六人民医院治愈出院。患者治愈出院后,需在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病房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及医学观察。截至目前,累计治愈出院22例。向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国家、省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表达崇高敬意!
辽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孙海燕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截至1月15日24时,辽中区现有二密22人,三密17人,集中隔离119人,居家隔离26人,7天健康监测47人。自疫情发生以来,辽中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防指要求,抓紧抓细抓实各项防控工作。
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辽中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总体态势平稳。
辽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孙海燕
就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面对省外周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尤其是近期出现在农村地区的疫情,辽中区作为一个涉农区,农村人口比例较大,防控任务艰巨,防控难度较大,请谈一谈辽中区是如何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的?
答
辽中区按照“五早”原则,围绕三个重点,切实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盯紧重点人。加大对境外输入、外来人口及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网格化排查力度,组建了以“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盛京义勇为核心的排查管控队伍,全区现有一级网格长226人,二级网格长678人,三级网格长1421人。秋冬季以来,累计排查国外和国内重点管控地区、重点关注地区来返我区2246人。集中隔离519人,其中境内重点地区348人,境外128人,二密43人。居家隔离218人,其中二密6人,三密179人,暴露人群26人,其他重点地区7人。7天健康监测52人。目前累计返乡570人,预计春节前还有5347人返乡。针对这部分人,我区已与其家人和所在村屯取得了联系,做好了登记备案工作。
二是盯住重点事。婚丧嫁娶全面从简,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并实行备案制度。目前备案17起。按照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以村为单位做好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基础性防疫物资储备。目前已储备防护服2894套、防护面屏1339个、防护手套17900副、医用口罩99150个、防护口罩18600个、医用垃圾袋6500个、消毒液4788升、氯片141瓶、垃圾袋6500个。同时按照“人”“物”同防的要求,紧盯冷链食品。对全区51户涉及冷链食品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围绕交通运输、掏箱入库、批发零售等环节,严把“四关”( 追溯关、自查关、检测关、贮存关)。同时对我区冷链食品企业和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企业实行“一企一案”监督管理,做到全覆盖、不落一户、严管严控。12月1日以来,检测冷链食品外环境内、外包装429份、冷链食品从业人员115人份、冷链食品外环境及物体表面88份、冷链食品609份,结果均为阴性。对3.957吨的进口冷链食品,在核酸检测及全面消杀后清库。
三是盯实重点场所。17名包镇区级干部采取不定时间、不打招呼的方式到各镇街进行疫情防控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哨点”作用,16家乡镇卫生诊疗机构、335家村卫生室、400人的医护人员,要求严格执行筛查询问就诊患者流行病学史并做好登记,发现发热患者及有流行病学旅居史患者立即转诊并上报区卫健局。同时设置隔离场所196个,配备转运车辆230台。加强聚集性场所管控,目前暂时关闭了11家集贸市场、185个麻将社、186个文化活动场所及32处宗教活动场所。1月15日,区公安分局出动干警143人,对小卖店、麻将社等183处人员聚集场所进行了检查,对于聚集的28处场所128人予以驱散。截至目前,累计检查1326家,发现聚集场所421处,驱散聚集人员876人,行政处罚5人。
沈阳加油!
来源:沈阳网综合中国沈阳发布
编辑:逄菲 责编:闫继伟 高薇
出品: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
今天,请为沈阳这所高校点赞!
沈阳发布通知!关于供暖!
多地紧急通知!这件事一律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