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字,这部电影只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片;凭想象,抗战、建国各种大型历史事件的重复翻拍。
想看吗?说实话不想看。处于和平世界的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无法体会当年战乱时期的苦不堪言。
可是,让我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的评分居然达到了9.7分,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结果却让我觉得震撼,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泪流满面。看过电影,我才真切的感觉到自己低到尘埃之中,无论是精神境界还是个人能力,我终究是狭隘了。
正所谓: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看《我和我的祖国》,不知他人为成功付出了多少努力。
无论是电动升旗旗杆设计者林治远、原子弹研制参与者高远、还是女排战将郎平、护航吕潇然,在成功这条路上,都付出了常人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努力。
而这部电影,利用一些细节或者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将代表性的大事件给烘托出来,让观影的我们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下,体会当时的震撼人心,果真妙哉,评分9.7,实至名归。
而众多故事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便是林治远,在科学道理上容不得半点马虎的电动升旗旗杆设计前辈。
林治远前辈,乃是1949年开国大典上电动旗杆的设计者,当时的他,还没有成为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还不是研究院总工程师,只是普通的设计人员一名。
林治远协同其他设计人员,根据理论知识设计出电动升旗旗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在现场进行试验,无法确保电动升旗旗杆是否能够准确的完成升旗任务。
面临这一系列的问题,林治远没有妥协,没有放弃,而是严格按照原理,在试验区进行模拟试验,模拟试验严格按照天安门广场旗杆的距离进行缩小,他从细节出发,模拟一个完全一样的升旗环境,试验电动升旗旗杆的准确性。
果真,被他发现电动升旗旗杆存在纰漏,及时进行整改,才保证了1949年开国大典上升旗仪式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林治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功是众所周知,可是他的成功却绝非偶然,而是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特性:
林治远前辈在电动升旗旗杆设计过程中,过硬的理论知识是最基本的条件。他需要将各种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整构思出如何通过齿轮传动完成升旗仪式。那些我们外行人不懂的发电机工作原理、齿轮传功工作原理等,林治远必须要熟记于心。
除了理论知识外,林治远前辈十分注重实践,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工作场地反复多次模拟升旗仪式。
凡事亲力亲为,亲自验证理论的可行性。若发现错误,便及时的纠正,在真理和实践面前,他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所有的细节他都反复的推理、计算,决不允许任何细小问题出现。
在模拟电动升旗过程中,无论是旗杆的大小、齿轮的大小、材质等,他都要求一模一样,就连国歌的演唱速度、国旗的大小,他都需要精益求精,以此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正如居里夫人所说:
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林治远前辈便是如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他从来不走捷径,不会抱着侥幸心理,他是在用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的他,不用上战场杀敌同样能够名垂青史。
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且富有责任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电动升旗旗杆的模拟试验过程中,林治远多次强调,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细节。
他说:
科学这东西容不得一点马虎,需要仔细再仔细。
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场模拟试验,干嘛要弄得那么精准,要求那么高,只是觉得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而已。
但是对林治远而言,却不是这样的。在他的认知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严谨,需要为自己的每一次结论负责任。在没有得到实践验证时,不可以乱下结论。
正是因为他的严谨,才能够及时的发现电动升旗旗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及时的进行补救。
他之所以后期能够如此成功,与他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付出了常人不知道的努力和汗水。
局外人只看到成功时那绚丽的光亮,只有局中人才知道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电影中有一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林治远的媳妇来看他,她说林治远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回家了,她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见到他了。
我们通过影片只看到了林治远一次的模拟试验,但是却不知道他这次试验之前,他已经做过多少次这样的试验,不知道他这一个月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
发现电动旗杆纰漏后,他亲自登上旗杆的顶部,补救了纰漏。谁又知晓他当时有多么的恐惧,他当时有多么的危险,他当时流了多少的汗水。
后人只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研究院工程师,只知道他荣耀一生,却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得到他付出的心血呢。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只是你付出的还不够多而已,你还不够坚持而已。
就像巴比赛所言:谁若只做了一半,就等于没有做。
每个行业都有佼佼者,每个行业都存在平淡无奇之人,不用抱怨世事不公,扪心自问,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看完《前夜》这段影片,看到林治远前辈对待工作的态度,让我知道所有的不成功,皆不可怨天尤人。
我不想说别人的例子,只想谈一谈自己。
当我知道自媒体可以写作赚钱时,便带着满腔热血投入其中,我以为只要是我自己写的内容,我便可以很快通过原创,便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我错了,多次申请原创未通过,我日夜更文,但是文章的推荐量和阅读量依旧很低。
我抱怨过,认为平台审核太不地道,不懂得慧眼识珠。
可是,投入的时间越久,看过越多大咖的文章,我才知道,不是平台不懂得慧眼识珠,而是我根本就不是那颗珠。
我不禁扪心自问:
近一年读书没有超过10本,平均每天写作时间不到4小时,每篇文章写作不到3小时,错别字只是大概的查看一遍,根本没有认真去学习,只是为了流量而写作。
所有的答案我心知肚明,便不再抱怨,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深究为何我不是优质创作者。
此次失败,并不是没有遇见伯乐,而是我自身根本就不是千里马而已。
然而,会放弃吗?
我不想放弃,我相信滴水石穿。
注:本文为小女子眼中的影视原创,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来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