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新闻:金秋丰收节丨阳新这个助农脱贫致富的产业园你知道吗?

2019-11-10     阳新新阳网

王悬产业园内硕果累累

深秋时节,金黄的暖阳给阳新县白沙镇汪武颈村涂上了丰收的色彩。村里的种养殖产业园内,鸡群撒欢,一抹抹金黄挂满枝头,一串串欢声飘洒林间。循声望去,果林里红男绿女正忙着采摘黄橙橙的柑橘,分享丰收的喜悦。

“这里的杂柑皮薄汁多、好吃,现场采摘新鲜,还可以体验果农丰收的喜悦。”11月8日上午,正穿梭在汪武颈村王悬产业园里采摘柑橘的黄石市民张文锦乐呵呵地说。

养殖园内鸡群撒欢

汪武颈村光伏发电站

这几年,乘着扶贫政策的东风,村里争取扶贫资金300多万,实施民生工程,村村户户通了水泥路,120盏路灯照亮了夜路,改造后的水利设施工程方便了农业浇灌……随着多方政策扶持,汪武颈村种养殖产业名声远播,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今,苎麻基地、莲子基地、服装加工、新型建材、油茶基地……一个个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王悬产业园、阳亥垅产业园、油铺垅产业园和光伏发电站“三园一站”的产业规划更带动了贫困户的发展路,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村民王兰仙是王悬产业园的承包人,2015年,她流转承包村里的50亩荒山,种植杂柑出售。那年,县委安排县检察院到汪武颈村驻队帮扶脱贫工作,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工作队长樊保华、孙俊杰了解到产业园种植的杂柑品种好、销路广,可惜缺乏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指导,产量少,收入不高。他们就主动到黄石市农业局和黄石市特产局请来专家,帮忙育苗、优化品种、解决种植难题。

2017年、2018年,县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先后向王悬产业园投入110万扶贫资金,将产业园扩大到了350亩,形成该村规模最大的种养殖产业园。如今,园内一年四季有鸡、屯鸟,春收桃、夏结瓜、秋天柑橘挂满山,年收入近100万元,还带动了5户贫困户就业,是全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王兰仙说,县检察院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总是带着“村两委”一起找政策、跑路子,只要勤奋努力,好日子长着呢!

村支书黄朝寅介绍说,村里入股的份额根据收益情况分红,今年产量好,能分红12万元,其中70%平均分发给全村“贫困户”,再帮他们一程,剩下的30%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里更方便、更美丽。

村委会新貌

2015年,县检察院刚到汪武颈村驻队扶贫时,汪武颈村是国定重点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366人;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欠下了不少债务;是县里的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基层党建“三类村”。全村村民2565人,散居在19个自然湾,外出务工是主要收入来源。

经过4年实打实地落实政策、带动发展,2017年102户脱贫,2018年剩下的7户也全部脱贫。去年,村里的综合考核评估跻身白沙镇第一方阵,被评为阳新县精准脱贫先进村。

村貌焕然一新,村里的事业、产业发展顺风顺水,激发了村民活力,109户贫困户也跟着返乡创业就业的热潮,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白沙红星制衣厂内刘付贵正在指导工人裁衣

村民刘付贵,就从村里的贫困户变身阳新县贫困户致富带头人。这个曾经“一病不起”的家庭,因精准脱贫迅速回到了正常生活轨道,摘掉了贫困帽子。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刘付贵决定返乡创业。一次入户走访时,刘付贵向县检察院驻村工作队长孙俊杰和村支书黄朝寅吐露了自己心声,“我在温州的服装厂工作了很多年,经验技术还可以,想创办一个服装厂,可是没有启动资金。”

扶贫先扶志,看着面前这位有志青年,县检察院级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好好给小伙子量身定制一套扶贫方案,他们帮忙争取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在服装厂开厂创办过程中主动帮忙找路子、找技术。

这几年,刘付贵创办的白沙红星制衣厂经营得风生水起,年生产总值达150万元,安置村里农村劳动力50多人。

村看村,户看户,领头羊一连气,村民不泄气,汪武颈村不仅脱贫了,很多人家也越过越景气。

(来源:阳新检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4UdWG4BMH2_cNUg0o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