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主力,平斯克区舰队的浅水重炮舰

2020-07-06   荣华之武器堂

原标题:作战主力,平斯克区舰队的浅水重炮舰

说起苏联海军的浅水重炮舰,需要追本朔源了解沙俄时代的浅水重炮舰。而一切的开端,众所周知,起源于美国内战。美国内战结束后,很快当时沙俄的设计师们根据美国的蓝本搞出了自己的内河炮舰。这批内河炮舰建于1866年,共有10艘。之后的几十年中,俄海军陆续建造了几款炮舰,包括著名的波波夫圆盘装甲舰。

1907年,阿穆尔船厂建造了2艘“布里亚特”级浅水炮舰,安装了10门火炮,排水量192吨,这是俄国第一艘专门设计的内水炮舰。也正是这一年,俄国海军将军用船舶分为海洋船舶(мореходные)和内水船舶(речные)。而苏联海军的浅水重炮舰也从这一年开始了自己的篇章。历史上,苏联海军共有9个级别的31艘浅水重炮舰,它们分别来源于接收、自建和缴获。

20年代浅水重炮舰官兵

十月革命后,红海军接收了沙俄海军遗产,共有13艘大型和10艘小型内河炮舰以及几十艘装甲艇,其中7艘内河炮舰成为了浅水重炮舰,它们被称之为 “台风”(Тайфун)级。

该级舰历史需要追朔到1907年,当时的俄国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船厂开始建造8艘塔式炮舰(内河炮舰)。该级舰排水量946吨,主尺寸(长х宽х吃水)70.9 х 12.8 х 1.4米,武器装备为2门152毫米主炮和4门120毫米副炮。火炮布置在装甲厚114毫米的炮塔中,船舷装甲厚度114毫米,4台250马力柴油机,最大燃油贮存量127吨,航速11节,续航力3000海里。1910年组建阿穆尔河区舰队时,船被拆散后运往远东。1914-1918年,被迫从舰上拆下柴油机供在建潜艇“海象”级和“雪豹”级使用(笔者注:两级潜艇柴油机部分向克虏伯工厂订购,由于战争,无法交货)。军舰级别原为内河炮舰,1928年6月11日被红海军作为浅水重炮舰。由于在内战期间损失了1艘 “风雷”(Гроза)号,所以只有7艘陆续在红海军服役。

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海军开始着手研制新的浅水重炮舰,考虑主要用途是:支援陆军部队的进攻和防卫作战;掩护部队登陆,并与敌军浅水重炮舰对抗。设计基本要求是舰上装有足够威力的火炮装备,有足够的续航力,舰的两舷和甲板都有装甲。由于内河条件下航行的特殊性,所采用的工程设计也具有独特性:吃水较浅,干舷较低,舰体较宽并用平底型线,螺旋桨按靠近河底淤泥的不利条件设计。

从30年代开始,苏联海军陆续建造了5个级别的14艘浅水重炮舰,其中2个级别与平斯克区舰队有关。

“热列兹尼亚科夫”(Железняков)级 (СБ-37型) - 6 艘

该级舰在原СБ-30型基础上的改进,排水量230吨,主尺寸51.2 х 8.2 х 0.88米,功率280马力,航速8.8节;炮塔装甲厚20毫米,甲板装甲厚16毫米。武器装备:2门102毫米主炮(在可全周扫射的九角形炮塔中),1座双联和1座单联45毫米副炮,2门37毫米火炮,3挺12.7毫米ДШК机枪。该级舰的设计师为А.Б.巴伊巴科夫。

设计师巴伊巴科夫在60年代

该级舰的 “热列兹尼亚科夫”(Железняков)号、“热姆丘任”(Жемчужин)号(也在第聂伯河河口参加作战)、“马丁诺夫”(Мартыноов)号加入多瑙河区舰队,其余均在平斯克区舰队,各舰具体情况如下。

“热姆丘任”(Жемчужин)号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5年11月22日下水,1936年11月27日服役,加入第聂伯河区舰队,之后1940年7月8日加入多瑙河区舰队。战争期间7月18日支援了在多瑙河右岸和普鲁特河口作战的陆军,7月19日抵达敖德萨。之后7月下旬在基辅南部郊区作战。8月2日在第聂伯河河口作战,此后8月11日在切尔卡瑟和克列缅丘格作战中被敌军炮火击伤,10月6日退出现役。1945年1月作为废金属出售。

热姆丘任号

“列瓦切夫”(Левачев)号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5年下水,1936年11月27日服役,加入第聂伯河区舰队,之后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区舰队。 战争初期参加了在第聂伯河

附近的作战,比如勒兹谢夫、卡涅夫、克列缅丘格等,1941年8月19日被舰员凿沉。

“弗里亚金”(Флягин)号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5年下水,1936年12月30日服役,加入第聂伯河区舰队,1940年6月加入平斯克区舰队。战争初期参加了特里波利、基辅远接近地和第聂伯河河口作战,1941年9月18日凿沉,10月6日从海军序列中去除。

“罗斯托夫采夫”(Ростовцев)号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6年下水,1937年5月13日服役。1940年7月2日离开基辅于7月8日进驻伊兹梅尔,加入多瑙河区舰队。战争爆发后7月19日抵达敖德萨,7月25日抵达第聂伯河,加入平斯克区舰队。参加了在卡涅夫、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的作战,8月18日在基辅南郊作战被敌炮兵火力击伤,8月26日在第聂伯河上被敌机炸沉。8月28日拖至基辅进行维修,9月10日再次在平斯克区舰队服役。9月18日因被敌军封锁无法渡过第聂伯河下游,被舰员凿沉;10月6日从海军序列中除籍,1944年6月29日作为废金属出售。

德军1941年10月观察自沉的“罗斯托夫采夫”号

“石勒喀”(Шилка)级(СБ-57型)- 3 艘

该级舰主要为在阿穆尔河中游作战设计,1939年开始建造,战争中断了建造,未建成的舰体后来也拆散了。

标准排水量735吨,满载排水量800吨,主尺寸75 х 15 х 1.2米,功率1600马力,航速13节,炮塔装甲厚50毫米,甲板厚16毫米。武器装备:2座双联装130毫米Б-28型主炮,2座双联装45毫米21-К型火炮,2门37毫米70-К型火炮,3座3联装12.7毫米ДШК机枪或者2座4联装7.62毫米机枪。

1. “维德利察”(Видлица)号,1940年6月改为现名,1941年8月18日在船厂自沉

2. “卡霍夫卡”(Каховка)号,1940年改名 “额尔古纳河”(Аргунь)号,1941年9月已经基本完工,由于无法驾驶,只得自沉。1944年12月10日基辅解放后,苏军仔细检查后发现没有修复价值,因而就地拆毁。

3. “沃洛恰耶夫卡”(Волочаевка)号,1940年开始建造,之后6月决定完工后加入平斯克区舰队,1941年10月4日沉没。

1941年9月14日沃号被德军空袭

除了接收旧俄海军的遗产以及自建外,区舰队浅水重炮舰的另一重要来源就是外来缴获,这其中做出贡献的则是波兰。

“华沙”(Варшава)级- 4艘

该级舰在格但斯克建造,1920年交付。标准排水量110吨,满载排水量126吨,主尺寸34.5 х 5.05 х 0.84米,功率180-200马力,航速9节,装甲厚10-11毫米。武器装备:2门105毫米主炮;1930年变为1门100毫米主炮,2门75毫米副炮和5挺机枪;1938年改为1座双联装和1座单管75毫米主炮;1940年变为1座双联装和1座单管76.2毫米主炮以及4挺7.62毫米机枪,舰员44人。

1. “博布鲁伊斯克”(Бобруйск)号

原名“霍罗德齐”(Horodyszcze)号,1920年建于波兰但泽Danziger Werft船厂,同年8月20日服役。1939年9月18日被波兰在普里皮亚季河73千米处凿沉,10月5日被苏军打捞后修复,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区舰队,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区舰队。战争初期,该舰在格罗德诺、基辅接近地等地作战,7月7日在普里皮亚季河附近图洛夫被敌火炮击伤,创口尺寸达到50 × 70厘米。8月31日与德军在基辅作战,当晚在卡扎洛维奇村被敌军炮火击伤,在打完所有弹药后搁浅自沉,9月22日从海军序列中除籍,1944年6月12日打捞后作为废金属出售。

波兰平斯克舰队。从左至右依次为:平斯克“,”华沙“托伦”和“西科尔斯基将军 ”号

2. “文尼察”(Винница)号

原名 “莫热兹热”(Morzyrz)号,1920年在波兰但泽Danziger Werft船厂建造并在当年服役,参加了苏波战争,1923年7月31日改名为 “托伦”(Toruń)号,1939年9月18日在普里皮亚季河73千米处被舰员凿沉,10月5日被苏军打捞并修复,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区舰队,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区舰队。战争爆发时,该舰停泊在平斯克,之后在布列斯特方向作战,此后6月24日回到平斯克。6月28日,再次离开平斯克到达卢尼涅茨编入别列津纳河支队。7月12日,在列奇察支援第21集团军作战。7月15日在别利察的帕里奇村在被德军炮火击中6次,7月16日被舰员凿沉,7月26日从海军序列除籍。

3. “维捷布斯克”(Витебск)号

原名 “华沙”(Warszawa)号,1920年在波兰但泽Danziger Werft船厂建造,同年8月13日交付,1939年9月18日在普里皮亚季河72千米处自沉,10月11日苏军打捞后并修复,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区舰队,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区舰队。

战争爆发时,该舰驻泊在平斯克,之后驶向布列斯特,6月24日回到平斯克。6月28日再次离开到达卢尼涅茨,7月12日支援第21集团军作战,7月15日支援登陆的陆军在别里萨附近作战。战争初期参加了在别列津纳、博布鲁伊斯克和第聂伯河河口作战,因为表现突出,被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授予红旗勋章。9月16日-9月18日在第聂伯河作战,由于无法通过下游,9月18日遭到空袭但受轻伤,后被舰员凿沉,10月6日从海军序列除籍,1944年8月打捞后作为废金属出售。

4. “日托米尔”(Житомир)号

原名“平斯克”(Pinsk)号,1920年建造于波兰但泽Danziger Werft船厂,1939年9月18日在普里皮亚季河73千米处凿沉,月底被苏军打捞并送至基辅修复,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区舰队,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区舰队。

战争爆发时,该舰停泊在平斯克然后驶向布列斯特,6月24日返回原驻地。6月28日,再次离开平斯克到达卢尼涅茨,7月12日在列奇察支援第21集团军作战。7月15日支援登陆的陆军在别里萨附近作战。1941年8月31日晚在基辅被击重伤,但继续战斗了1天;9月1日被舰员凿沉,10月6日从海军序列除籍。

1940年的“文尼察”号浅水重炮舰,原波兰“莫热兹热”号

“克拉科夫”(Краков)级- 1艘

“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号

排水量70吨,主尺寸35 х 6.1 х 0.4米,功率120马力,航速9节。武器装备为:1门100毫米主炮,1座双联装75毫米副炮,4挺7.9毫米机枪;1939年装备改为1座双联装1909/37型122毫米主炮,1座双联装41-K型45毫米副炮,3挺7.62毫米机枪,舰员36人。

原为波兰的 “克拉科夫”(Krakow)号,1925年建于克拉科夫的L.Zelenovsky船厂,1926年10月31日交付,1939年9月21日在皮纳河被凿沉,下旬被苏军打捞并修复在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区舰队,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区舰队。

战争爆发时,停泊在平斯克,之后驶向布列斯特,6月24日回到原驻地。6月28日再次离开到达卢尼涅茨,然后7月12日在列奇察支援第21集团军作战。7月26日,在别列津纳河的沙提尔基村作战,被敌炮火击伤。7月28日,回到基辅进行修理,8月7日支援基辅筑垒地域左翼部队作战。8月25日,准备渡过第聂伯河,8月26日遭到空袭并被德军炮火击伤,9月2日转战到切尔尼戈夫,但依然无法渡河,之后9月15日被舰员凿沉,9月22日从海军序列除籍。直到1992年还保存有残骸。

“斯摩棱斯克”号浅水重炮舰1941年8月作战示意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