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改编自余华的韩国电影,还原了小人物的悲哀与乐观

2019-06-05   射手座恶魔

余华是当代著名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他后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将小人物的命运置于时代巨变中,讲述了许三观卖血以求生的坎坷一生。2000年,该书被韩国《中央日报》评为百部必读书之一。

然而,《许三观卖血记》改编为电影的历程并不顺畅。早在2000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拍摄版权就已卖出。但由于它特殊的历史和时代原因,剧本一直未能过审。

直到2015年,由河正宇执导, 河正宇、河智苑主演的电影《许三观》才在韩国上映。



01

为了将许三观的故事移植到韩国历史背景之中,电影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编。

时代背景上,电影《许三观》将时间定位于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南韩重建时期。当时的韩国与中国境况相仿,经济萧条,物质匮乏,部分民众只能靠卖血维持生计。

河正宇抓住了“贫困”、“卖血”这两个关键词,成功将这个“卖血”为核心的生存故事移植到了韩国。



情节上,电影总体忠实于原著,但更注重对家庭生活的表现。

电影前半段主要讲许三观与许玉兰的爱情故事,基调轻松诙谐。精致的布景,加上高光柔镜,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唯美的怀旧风。而且两人的互动,也比原著更为浪漫。

原著里,许三观是给许玉兰买了很多东西,而电影里又增加了很多小细节。

比如,许三观对许玉兰一见钟情后,在床上辗转反侧。而当许玉兰答应许三观的邀约后,他兴奋得奔跑欢呼。当两人约会时,一辆自行车迎面闯来,许三观一把将许玉兰揽进怀里。这些细节是韩剧经典恋爱桥段,为两个人的爱情增色不少。


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送给心爱姑娘的礼物是一大包肉,请她吃白面条、肉包子。当许玉兰小口的喝着咖啡,桌上放着一大包肉,而旁边是一支小小的香水。

电影后半段的剧情与原著有较大的不同。它弱化了时代变革对家庭的冲击,而着眼于家庭伦理道德上,集中表现许三观与一乐的爱恨纠葛。

为了增强冲突和戏剧性,电影通过一张血型报告,明确了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儿子(原著并没有明确),而且让许三观在众目睽睽之下得知这个消息,自证变成了自辱,加重了他的耻辱感和愤怒。

而许三观对一乐的排斥和隔离,除了原著中不让一乐亲近、不带一乐去吃包子等外,电影还增加了一处细节。



许三观告诉一乐,在只有他们两个人时,一乐要叫自己“叔叔”。连称呼的权力都被剥除,这一方面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一乐的悲惨,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一乐患病,许三观一路卖血,是小说和电影的高潮部分,但小说偏于写实悲壮,电影重于戏剧煽情。尤其是父子两人隔街相望,含泪呼唤彼此的一幕,非常催泪。

同时,与原著的悲剧结尾不同,电影给出了一个喜剧的大团圆结局。一乐病愈,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和鲫鱼,表现出了一种身处贫困但乐观向上的精神。

02

如果说原著是为了再现小人物的坎坷一生,那么电影就是为了刻画小人物的高光时刻。

电影《许三观》中,人性的光辉,真情的力量,得到了最大化的凸显。

王安忆曾撰文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寻常情,成了英雄。”

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位小人物式英雄。



他首先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世人。他的性格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愚昧狭隘。例如,为了出口恶气,他让两个儿子长大后要欺负何小勇的两个女儿。还有,他用卖血的钱带二乐、三乐去饭店改善伙食,不带一乐去;再如,得知何小勇死讯时,他高兴得拍手大笑。

总之,他就是个地地道道、实实在在的市井小民。但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却可以被称为英雄呢?

仅仅是因为卖血吗?其实在那个年代,卖血是人之常情,卖血以养儿育女也并不少见。但是,许三观的不寻常情之处在于,他卖血喂养的是别人的儿子,是妻子旧情人的儿子。



这个儿子让他被人耻笑,抬不起头来。但为了一乐,他却能超越固有的伦理道德,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给一乐治病。

生死存亡关头,最容易爆发本性。许三观卖命救一乐,是大爱,是纯粹的向善。

因而,许三观是英雄。他不完美,但很动人。

03

除了许三观之外,电影《许三观》中的许玉兰和一乐,也塑造得非常动人。

原著里,许玉兰是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泼辣跋扈而坚强果敢。到了电影中, 许玉兰这一角色有了更丰富的诠释。

婚前,她作为名动全城的爆米花“西施”,一颦一笑,皆是风情。婚后,她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褪去了少女的稚嫩,变得更为温婉亲和。性格上,她更加符合韩国人对家庭妇女的普遍认知——温柔耐心,勤俭持家,典型的贤妻良母。

电影还着力刻画了许玉兰作为母亲的形象。



在生下一乐这件事中,其实她也是受害者,但面对许三观的惩罚,她选择了默默承受。

当许三观故意冷落一乐时,她站了出来,给予了一乐坚定不移的爱。为了赔偿一乐打伤别人的钱,她化上精致的妆容,低声下气去求何小勇,结果被何小勇的老婆狠狠扇了一耳光。为了一乐的前途,她忍痛将一乐送到何小勇家,中途几次忍不住落泪。

我相信,正是因为许玉兰的爱护,一乐在绝境之中才不至于绝望,期盼着回归温暖的家。



小说中,一乐的病全倚赖许三观的卖血。而电影则强调了许玉兰的牺牲。一乐生病后,许玉兰抱着他奔波求医。为了让医生救一乐,她跪在医院门口哭天抢地。后来,她又独自带着一乐首直奔首尔的医院。

当一乐病情垂危,而许三观仍没有送来钱时,她毅然做出了卖肾的决定。一乐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为了一乐,她不惜再舍弃一部分生命。

这就是母爱,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因为善,许三观成为了英雄;因为爱,许玉兰成为了超人。

电影《许三观》中,一乐的形象也非常令人感动。



一乐虽然只有十一二岁,但已经像一个大人般体贴懂事。当两个弟弟在打闹嬉戏时,他在给大人帮忙——为爸爸扶梯子,为弟弟撑腰,帮妈妈提东西。

很多时候,他甚至懂事到让人心疼。当得知自己是何小勇的儿子后,他没有哭闹,而是一直对许三观说“对不起”。许三观不认他,他就乖乖地喊“叔叔”。当许三观被诬陷冤枉时,他又主动站出来,努力帮爸爸解围。

无论现实多么残忍,一乐都没有抱怨过,他以小小的身躯,顽扛着命运的折磨。在求医时,他承受着巨大的病痛,却始终没有掉一滴眼泪。当许三观找到他时,他笑着说自己没事,还一直道歉,怪自己让妈妈动了手术。



这就是一乐,明明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却用真心和微笑去温暖别人。

正如维斯冠所说,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激发许三观成为英雄的,激发许玉兰成为超人的,归根结底是缘于对一乐的爱。对这个家庭而言,一乐是意外,也是礼物。

04

电影《许三观》上映后,票房成绩一般,评分也在7分左右,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知名电影评论家范小青认为:《许三观》与余华先生的原著小说情趣迥异,它褪去了历史的重量,只玩味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

将一个原本人文情怀浓厚、历史语境深沉的作品浅化并过于商业化了。于是韩国的许三观是温吞水般的,不够炙热也不够cool。

诚然,从改编的角度来看,电影确实无法与原著比肩。但如果抛开小说,这部电影实则表达出了另一种审美价值。

电影只取名为“许三观”,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昭示。它无意于呈现时代的残酷和荒诞,而是旨在表达人性的美。在拍摄中,电影也有意地避开了对时代背景的强调,专注于对家庭生活的刻画。



可以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时代小说,而《许三观》则是一部家庭伦理片。

事实上,电影对亲情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在何小勇的家中,一乐对着窗外无助地哭喊,“爸爸不要走”,“爸爸快来带我走”,“爸爸,我害怕了”,一声声“爸爸”,催人泪下。

在首尔的街头,一乐拔掉针头冲出去找许三观,后来许三观让一乐不要动,自己穿过川流不息的车流,与一乐隔着栅栏相拥而泣,充分体现了亲情的伟大。

萧伯纳曾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家庭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的窗口。电影《许三观》正是通过刻画普通小家庭的生存状态,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

亲情,是我们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而善和爱,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