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寨村猕猴桃基地
本报记者 熊程成 文/图
仲夏,在南门镇阳寨村的猕猴桃基地里,满园葱绿,一个个饱满的果子挂满枝头。看着喜人的猕猴桃,村民们笑逐颜开,盼望着大丰收。
近年来,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破除发展瓶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如今,全村正一步步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强基础,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阳寨村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海拔400至1180米,辖1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80户2652人。该村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传统种植业、劳务输出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7年以来,该村经过多方争取,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瓶颈。去年,在交通建设方面,硬化道路8公里;在水利建设方面,新建农村人饮项目3处,解决181人饮水难题。
日前,记者来到村民彭世功家,他正在院坝旁的洗台前清洗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绿色蔬菜。记者看到,一股涓涓流水顺着水管流进淘菜盆里。
彭世功说:“以前用水实在不方便,要到几里之外的地方用水桶提。我的腿脚不好,每次满满一桶水,提回来只剩下大半。要把一缸水灌满,得来回跑10多趟。现在方便了,自来水管牵到了家里。”
村民贺寿全介绍,如今,不仅生活饮水解决了,农田灌溉也有保障,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抓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阳寨村利用到户产业扶持资金,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和经济林木。
2017年,全村共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4.3649万元,养殖生猪208头、肉牛81头、山羊136只、家禽2010只,种植猕猴桃23亩、李子75亩。2018年,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9.4649万元,养殖生猪47头、肉牛27头、山羊22只、家禽819只,种植猕猴桃23亩、李子75亩。
“我们村还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业主,培育大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同时,流转土地可增加贫困户资产收入,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也可增加配股分红收入。村民们还可以到产业基地打工,增加劳务收入。”阳寨村村支书范昌武说。
目前,阳寨村阳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亩,发展猕猴桃产业;李子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亩,发展李子产业。每年增加群众土地流转收入5万元,增加劳务收入8万元。
此外,该村积极组织劳动力就业培训。通过到村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对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外出务工本领。2017年以来,该村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2批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600人次。
固保障,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阳寨村村支“两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战略性政治任务,以农民致富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方针,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截至目前,该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改建集体闲置房等措施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保障问题。改善85户贫困家庭住房条件,其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户18人、C级危房改造6户13人、D级危房改造16户19人、B级C级危房改造58户116人,改造集体闲置房两处,集中安置9户9人。
此外,村支“两委”落实社保措施,切实改善民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扶贫开发政策,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按程序应保尽保。目前,全村共有低保户32户56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6.7772万元。
范昌武说:“绝大多数贫困户不是因学就是因病致贫,因此,我们严格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减轻贫困户教育支出和医疗负担,让孩子们上学有保障,让贫困群众生病后看得起病、住得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