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努力,皆为美好!凤山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019-09-21     仙游报道

西苑乡凤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青山在会上交流经验

仙游报道新媒体9月21日讯 (记者 郑志忠 文/图) 9月20日,福建仙游县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西苑乡凤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青山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在会上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党建+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做法。凤山村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产业扶贫,持续抓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提高脱贫质量,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凤山新村一瞥

据介绍,凤山村位于仙游县西北部山区,海拔870多米,距沈海复线菜溪互通口18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0户2248人,现有精准扶贫户11户51人(其中国定扶贫1户4人,省定贫困户10户47人),是莆田市第三批“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村、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所有努力,皆为美好。近年来,坐拥仙水洋、仙岩洞、仙人谷等生态旅游资源的该村,坚持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探索推进党建+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着力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村庄和幸福家园。

仙水洋景区

在山旮旯崛起的凤山新村,户户通水、通电、通路,广播电视、通信实现全村覆盖,建有便民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凤山卫生站、污水处理厂、休闲公园、幸福大道、幼儿园等配套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点也不比城里小区逊色。

突出支部带领,筑牢扶贫“桥头堡”

凤山村党支部从自身建设入手,全力打造“能力强,素质优”的党员干部队伍,筑牢扶贫攻坚战斗堡垒。他们注重抓好班子建设,以2015年村级换届为契机,着力把一批威信高、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态度好的党员和骨干充实到村级组织中,不断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6岁,是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桥头堡”。

他们注重培育后备人才,按照“千人一员”要求,从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中挑选培育后备干部2名,突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换届以来发展党员2名,35岁以下党员23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40人,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村级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他们注重整顿提升短板,以2014年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契机,自加压力倒查整改了党员培育工作不力、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村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按时完成了后进整顿工作,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也提高乐村党支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和水平。

突出党员带头,建强扶贫“攻坚队”

去年夏天,64岁的退休党员老干部陈元党利用自家新房子,在小山村里开起了民宿,开启了一家人的创业路。陈元党一家六口人,老婆在家务农,孙子女在凤山小学读书,儿子儿媳在广东开小吃店,今年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围炉,商讨留儿子在家里一起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陈元党德带头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凤山村注重创新搭建党员参与扶贫攻坚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组级党员联系点”“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打造一支常驻“工作队”,落实精准扶贫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党员主动融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类党群活动5次,走访慰问群众68人,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33件。

他们创新组织设置,建立了精准扶贫专项功能型党小组,引导党员深入贫困群众中,全面摸清贫困底子,精准绘制了精准扶贫“作战图”,同步落实结对帮扶责任和目标任务,督促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中主动担当、做出成绩、干出实效。充分整合7名乡挂钩党员干部和村挂钩党员力量,做到大部分贫困户均能有两个挂钩帮扶党员,真正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帮扶,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71岁的陈金丁自去年搬进了宽畅的新房子,孩子也在广东开起了小吃店,年收入6万元,入股光伏发电项目,年收入7200元,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当前该村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引入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开展就业帮扶,给予安排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全村11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实现脱贫。

突出党建带动,打好扶贫“组合拳”

近年来,凤山村党支部将扶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落实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计划,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党建活力变成攻坚动力。

他们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凤山朝阳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湿地松采脂、油茶、茶叶、葡萄园、林下经济等产业,引导贫困户到新村、仙水洋以及各产业基地进行务工,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同时,用好就业帮扶、教育扶贫、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发展产业等政策措施,依托山地、林地、农田资源,以实施土地流转为契机,成立家庭农场5家,合作社8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葡萄园80亩、发展油菜花350亩,增加就业25人;发展油茶200亩、湿地松1万亩、茶叶909亩、毛竹林垦复1500亩、林下经济180亩,共增加就业156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他们注重盘活资产,充分利用新村屋顶和后山坡面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并利用新村闲置的房间,由村集体承租,发展旅游酒店、民俗酒店,村民收取租金,增加收入;利用村集体的5间店铺,进行招租,月租金1000元,预计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结合新村建设和管理,开发保洁员、巡查员等11个公益性岗位,聘请贫困户参与新村建设,增加就业15户35人,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元。(仙游报道记者 郑志忠 原文刊发于《人民网》)

责编|游晓璐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仙游报道|微信、微博、企鹅号、头条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ubFU20BJleJMoPM7v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