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闽疆生态文化村”红色LOGO格外醒目,展现“一次援疆路、终身新疆情”的援疆情怀。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闽西新闻网讯(记者 蔡添高)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349户1283人;这又是一个不普通的村庄,因为它是我们龙岩和宁德援疆重点打造的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闽疆生态文化村”、昌吉回族自治州福建援疆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个村就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
11月19日,本网记者随“福建援疆工作20年”记者采访团一行走进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感受这里浓浓的“龙呼情”。
村里的这条大道是我们龙岩援建的,取名为“龙岩路”,体现了浓浓的“龙呼情”(资料图)
走进村子,可以看到墙上的九个大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熠熠生辉,靠近观察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面全家福笑脸墙,九个大字是由1100幅村民笑脸照集合而成,尽显村民们的幸福感。
带有“古田会址”浓浓闽西元素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展板。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据介绍,2018年以来,福建省对口支援呼图壁的宁德和我市集中力量,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在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实施了以“十个一”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工程,即“加强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一批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一条闽疆文化长廊、打造一座文化阵地、培养一支文艺演出队伍、培育一个民族食品品牌、扶持一个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庭院经济、创意一个全家福笑脸、建造一个闽疆生态文化村LOGO”。
这三年来,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援建力度,目前已全面完成10.64公里村路、文化阵地、文化长廊、民族食品品牌等项目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并且,通过项目援建到文化引领,二十里店村已建设成为一个文化交融、人心向好的新村。
我们龙岩和宁德代表福建援建的“援疆路”。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沿着村子笔直的“援疆路”漫步,处处能看到福建元素,“福建楼”、“龙岩路”等援建项目引人注目。
此时,村里飘来一股浓浓的麦香味,原来是“西域香飘”打馕合作社的社民正在打馕!
通过“闽疆生态文化村”援疆项目帮助建设的“西域香飘”打馕合作社。 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西域香飘”打馕合作社的社民正在打馕!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村书记自豪地给我们分发品尝合作社打的馕。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我市援疆干部邱志宇告诉记者,通过“闽疆生态文化村”援疆项目的建设,二十里店村因此成立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西域香飘”打馕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合作社运行良好且初见效益,拓宽了维吾尔群众的致富门路。
打馕合作社社长牙生·尼亚孜介绍说,他的馕房每周可以制作、销售馕饼10000个左右,周营业额达20000余元,并且为村里解决了7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一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唱出福建与新疆的深厚友谊。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步行继续往前,作为村里文艺活动场所的“福建楼”里传出阵阵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的美妙歌声,这让来自福建的我们倍感亲切。五名维吾尔族女村民正在利用农闲时间练习合唱。她们都是村文艺轻骑队的成员,除了闽南语歌曲,《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和京剧也是经常演唱的曲目。
他们告诉记者,福建援疆干部给村民带来了欢乐,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不但教会了他们唱《爱拼才会赢》,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我市和宁德在村里种下一片“民族团结林”。闽西新闻网 蔡添高 摄
昌吉州党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长黄鹤麟用三个“最”概括了二十里店村的变化,他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环境卫生,村里乡风文明、邻里和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最深刻的变化思想认识,维吾尔族群众坚定了“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最根本的变化是稳定基础,全村凝聚了发展合力,夯实了和谐稳定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