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黄河故道活化石”“京南第一山”

2019-11-14     碣石观沧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牛新元

以“黄河故道活化石”和“京南第一山”而著称的无棣碣石山(又名无棣山、马谷山、大山),地处黄河古道,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几千年来,这座一峰独秀的碣石山,孕育诸多神奇美丽的传说,在当地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广为流传。

传说上古尧舜时期,华夏大地连遭洪灾,舜帝命夏部落首领鲧治水。鲧采用筑堤修堰,拦挡洪水的“堙法”,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因治水失败,被舜帝斩于羽山(今山东临沭县域内。亦有鲧因极度劳累瘁于羽山之说)。舜帝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并派伯益、后稷协助。

禹总结父亲失败的教训,采取疏通河道、排泄洪水的“导法”,亲率徒工凿龙门、辟砥柱、开伊阙,洪水下泄,汇于太行山东麓的大陆泽,村落尽毁,一片汪洋。禹欲将洪水导于爽鸠氏勃方国的大海。但实施谈何容易,禹愁得彻夜不眠。

翌日凌晨,禹站在太行山上,极目远望勃方国的海滨。忽然隐约发现,在旭日升起的东方,似有一座山丘,不时折射出道道霞光。禹惊喜地欢呼起来:“昊昊皇天,赐我嘉兆,东方彼山,正是导洪之佳径!”禹让伯益、后稷赶紧准备,即刻开赴踏勘之路。

禹劳累之极,瞬间打起了瞌睡,朦胧中走进一座宫殿,见正面端坐着位慈祥的女长者。女长者曰:“汝,来!东方彼山乃早先吾炼五彩石补天时,特意留下的一块玄虎石,今成汝辟河导洪天然标识,甚感欣慰。汝为救苍生殚力治水,辛劳有嘉,华夏有望矣!”突然从女娲案下蹿出一只黄鼠,扑到禹胸前挠了几下,禹顿觉疼痛而被惊醒,解开上衣一看,胸部竟有扇状的数道红痕,禹惊喜道:“妙哉,妙哉!女娲大仙恩赐,图案有之,在吾胸部!”

禹依照胸部图案,率徒工不几日踏勘至碣石山下。只见山周围水泽连片,无停放车橇、搭建棚帐之处。禹取出神斧在山后辟了几下,随着“咔嚓—嗖嗖”响声,一巨大条石连同碎碴飞向西北,落在了四十里开外的地方。山后出现了一处平台,人称“禹王台”(传说后来姜太公常在此钓鱼,亦称“钓鱼台”)。那飞向西北的巨石和碎渣,就是现今河北省海兴县的小山(亦称骝山、马鞭山)及其西南面的末末山。

禹不顾劳累,爬上爬下察看山体,当转到山南面时,由于只顾仰头看山,被一磨盘大的凸石绊了个趔趄。禹蹬了下凸石,凸石竟然挪动,霎时,汹涌的泉水汩汩喷出,奔流入海,大海水位迅猛暴涨,一场海啸将要发生。禹赶紧从发冠上拔下一闪闪发光的金针抛入海中,大海即刻风平浪静。禹用矩在喷泉口划了个“田”字,泉水不再外涌,水位稳定,水质甘甜,当地黎民称该井为“神禹龙井”。据传,禹抛入大海的那枚金针叫“定海针”,渤海老龙王奉献给了东海老龙王,后来被孙悟空借去,成了得心应手的金箍棒。

禹率徒工赶回大陆泽,宣布从大陆泽至碣石山一带“播为九河”。因情况紧急,首条河开挖限七天完成,投入人力物力空前,故这条河称为“徒骇河”。接着,对鬲津河、马颊河、覆釜河、钩盘河、胡苏河等进行疏挖,大陆泽及其上游洪水安然入海,后来没再发生大的水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qiHbG4BMH2_cNUg5S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