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闯了祸,家长往往是先发脾气、再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最后还要补上一句抱怨:孩子总是不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
家长在要求孩子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孩子或许更喜欢慢慢欣赏人生中的风景,你的良苦用心,或许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关爱与呵护。
高高在上的父母亲或许该“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换个角度看世界,就能走进孩子的心里,真正理解他们的一切,并且在此基础上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你会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慈爱,亲子关系可以如此融洽。
小姚的儿子今年10岁,因为学校与家步行只需要十分钟,新学期开学以后,小姚为了锻炼儿子生活的独立性,决定放手不再接孩子放学回家。但是告诉孩子可以慢点走,10分钟的路程给他15分钟时间来完成。
没想到,开学第一天,儿子用了足足四十分钟才从学校走回家,小姚一度以为孩子遇到了坏人或发生了事故,心急如焚。刚想冲出家门去寻找的时候,孩子正好进门。
于是,她狠狠地批评孩子,质问他什么回来得这么晚,是不是跑出去玩了,知不知道妈妈多担心……没等孩子回答,小姚便气呼呼地命令儿子抓紧时间写作业,自己转身做晚饭去了。
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小姚偷偷跟在儿子身后,希望能找出孩子晚归原因。
原来,儿子在校门口与同学们道别会花去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学校旁的玩具店搞活动又吸引住孩子,消耗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孩子背着大书包一个人走路也不如妈妈陪伴时那么快,一路上聊天、看玩具、走路,这样算下来,儿子确实要花40分钟左右。
换成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小姚觉得自己昨天对儿子发火实在有些不应该,于是当晚向儿子道歉后,又与儿子愉快地交谈,问他回家路上的见闻,并嘱咐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遇到有趣的事情也不可以耽搁太长时间,免得家人担心。
在大人眼中,放学路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路,可是在孩子眼中,还有不可缺少的与好朋友闲聊、路上的见闻等。由于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等等的不同,导致两者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大不相同。
家长常常批评孩子走路磨蹭,总是东张西望,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对于孩子来说,或许路上盛开的小花是他们不曾见过的,而成人已经经历过几十年四季轮回、花谢花开,早就见怪不怪了。
同理可证,由于经历的不同,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新奇,而成人眼中很多事情已经成为视而不见的常态。
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总是以“过来人”自居,以俯视的姿态牵着孩子的手大步前行,如果能够以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尝试贴近孩子的心理去看待问题,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将更容易沟通,也可以给予孩子更科学的教育、更适度的关爱。
1.视角一致、世界相同
曾有一位母亲带着四岁的孩子到商场购物,遇到打折商品,母亲正在兴致勃勃的挑选,而孩子却不耐烦地要离开。
母亲不理解为什么一向喜欢热闹又好奇的孩子,对花花绿绿的商品不感兴趣。蹲下身刚想对孩子发火,突然发现,原来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只能看到购物人群的腿和脚而已。
母亲从孩子的视角直观去看待世界,也了解了孩子的烦恼,于是她将孩子抱在怀里,两个人开始愉快地购物。
故事阐释的道理看似直白,却能生动形象的告诉家长,家长与孩子的视角的确不一样,蹲下身来,与他们保持一致的视角,你们的世界才会相同、心灵才会相通。
如此才能够及时调整教育思路,让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长。
2.平等相待、交流顺畅
心理学家威廉 ·哥德法勃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将孩子看作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在此基础上,给与孩子关爱。
如果家长能够试着将孩子与自己的人格放在同一高度,“蹲下来”与孩子对话,那么孩子将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这种前提下的任何交流都是愉快而有效的,也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时候,除了最表象直观的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还需要在言语、态度等多方面注意沟通的艺术。
1.姿势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平视对方的眼睛,避免高高在上的视角,让孩子产生畏惧感;保持身体前倾,让孩子感受到沟通时的安全感;注视孩子的眼睛,表达自己对于对话的兴趣;用丰富的表情,带动谈话的气氛,让孩子体会沟通的舒畅和愉快。
2.语言
在孩子讲述某件事情或阐述某种观点的时候,家长要用简短的语句给予回应,例如“真的吗?”,“然后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认真倾听,并且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好奇。
此外,家长还要大方地对孩子表达赞美,例如“你做的太对了。加油。继续努力。”这样的话语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树立自信心,将无意中的对话提升到教育的高度。
家长切莫将“蹲下来”与孩子沟通,看作是家长的妥协和卑微,这是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也是生命之间应该存在的平等。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常常不耐烦地指责,此时,请“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也与童年时的自己对话,或许更能理解孩子,也更能理解成长的意义。
今日互动:你在孩子的角度都看到了什么?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