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被69名研究生集体放鸽子,网友:直接纳入失信“黑名单”

2019-10-12   排头观察

我们都知道,考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考进心仪的学校,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所以,按照常理来说,考上了肯定是会去上的。但事实却不尽然,近日,湖南大学的一则公告,就打破了大家的传统认知,这则公告显示,有69名学生因未按时报道,被取消了研究生入学资格。

此公告被曝光在网络上后,立马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考上了却不去,让人在惊讶之余,觉得甚是可惜,也有不少网友气愤不已:这不是在浪费教育资源吗?应该把这些学生都列入失信名单!"网友们的愤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湖南大学的知名度在那摆着呢,湖南大学具有千年的办学历史,全国闻名,很多学子即便踏破铁鞋也挤不进去,这也难怪有人会用很酸的语气:你不读让我去啊!

其实,"录而不读"的现象,湖南大学并非是首例。其他高校,甚至是全国排名TOP5的学校,同样有学生被录取后,主动放弃入学资格的,不光研究生,就连本科生、专科生一样也是说不去学校就不去学校的。近年来,考研的大军如千军万马,但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只有考研这一条出路,可以做的选择有好多,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所以实际上考研只是学生的保底选择。录而不读,是在合理利用规则的基础上,谋取利益最大化法,无可厚非,年轻人有选择的机会,就要应该好好利用,树挪死人挪活,把握住好机会,这是一辈子的事。

不可置否,准研究生"录而不读"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会影响该校次年的招生计划,挤占其他学生的名额,甚至还会使教师队伍的科研进展受到干扰,但问题真的已经严重到,必须要用诚信黑名单开涮吗?要知道,问题已经出了,如果手段太过强硬,不仅对于解决问题起不到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让问题更加复杂化,对于校方来说,当下最应该做的是找到问题的关键,设法降低负面影响。

据校方称,"录而不读"最大的影响是占了他人机会,话虽如此,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当然有,录取是基于双方自愿、平等的原则,所以录取通知的实质是"邀约"而非"契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录而不读"并非不诚信。学校和学生也应该是双向选择的,学校有资格选学生,学生也应该有去选择学校的权利,名额浪费了,学校直接补录不就解决问题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北大补录已退档2名考生的事件,校方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不合规之处,使得河南2名考生经历三次退档后,北大又决定申请补录,但这两名考生最终却选择了复读,放弃读北大,这个结果获得了网友的点赞力挺。

总之,把"录而不读"视为失信行为,有些言过其实了。对于学校来说,苛责不如反思,应该尽快意识到录取上存在的不当之处,以便改进,当然,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尽管69名准研究生爽约千年学府,让人吃惊,可是这终究只是个例,并且引发的后果是可控的,公众大可不必对此事太过敏感。如果有一天,给你一个读研究生的机会,你会因为什么原因不去就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