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癌症的遗传性千万不可忽视。近日,慈溪市中医医院中医肿瘤科的胡文丹医生就接诊到了这样的案例:母亲得结肠癌,其两个子女也查出结肠病变。
70岁的陈美珍阿婆(化名)两年前出现大便带血,并且伴腹痛的情况,到医院检查后,医生给她做了个肠镜,最终确诊为结肠腺癌,且已经到了中期。医生为陈阿婆做了结肠癌根治术,术后进行化疗。
随后,陈阿婆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人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建议下都赶紧做了个肠镜。检查结果显示,三姐弟当中,两人查出了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且处于癌前病变,这种病50%可发展为肠癌。因此接下来,两个子女也将接受治疗,以防病情变化。
而这位医生朋友就是胡文丹。“因为医界认为,结直肠癌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尤其是直系亲属。所以我劝他们子女都去做检查。”胡医生说,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一旦免疫力下降,那么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
结直肠癌的遗传性果真这么厉害?胡医生告诉记者,如果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其他成员患直肠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倍。如果家庭成员的年龄在50岁以上,那么风险则更高。
胡医生介绍,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在我国,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
“不过幸运的是,结直肠癌的整个癌变过程是比较缓慢的,从一个细胞出现突变开始异常生长,到变成良性的息肉,再到晚期结直肠癌,平均需要15—20年。这缓慢的生长过程,给了我们很好的筛查机会。”因此,防范结直肠癌,无论男女,到了一定年纪的人都应该筛查。
那么如何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胡医生说,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是肠镜。电子肠镜检查是经肛门将肠镜循腔插至回盲部,从黏膜侧观察结肠病变,这是诊断大肠粘膜病变的最佳选择。通过肠镜器械通道还可对结肠一些疾病或病变,如息肉、出血、异物等进行内镜下治疗。
除了肠镜,还有另外几种无创方法可以作为初筛,如粪便隐血检查、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粪便DNA检测。“但这几种方法的效果远不如肠镜,而且如果初筛中发现异常,还是要去医院做肠镜。
中老年人群肠镜筛查比例仍然较低
胡医生用数据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报道,中国50岁至75岁中老年人群做肠镜筛查的比例仅在10%左右。“门诊中,主动要求进行肠镜筛查的患者更是寥寥。”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老年人群肠镜筛查率偏低呢?胡医生认为,这与很多因素相关。鉴于肠镜不是完全的无创检测,而且肠镜前的准备及肠镜过程中带来的不适感,让很多人还是比较排斥。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检查过程中,一般人还是会有绞痛感的,程度因人而异。
有做过筛查的市民向记者表示,“那种感觉不舒服,如同腹泻,如同翻江倒海。总之是很不愉快的体验,还要面临检查中的隐私和尴尬问题。”
另外,除了有些地区的经济、医疗配备不足的因素外,在城市或富裕地区,更多的是对普通群众的宣传不够、认知不足。
哪些情况下要做肠镜?胡医生表示,如果是普通人群,一般从45岁—50岁开始筛查比较合适。如果是高危人士,比如有肥胖、吸烟、过度饮酒、过多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又缺乏体力活动者,或者患有炎症性肠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林奇综合征等,都可适当提早筛查年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家族中有多发性结肠息肉病成员,那么你即使只有二十几岁,也应该认真考虑去做个肠镜检查,因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是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如果父母一方是患者,那么子代50%的概率患病。
如果第一次肠镜一切正常,那么可以10年后再做。如果确实发现了息肉并且切除后,建议1年左右再复查。如果没有问题了,就可以3—5年后再复查。“还要注意的是,肠镜虽然很有用,但并不推荐过于频繁。结直肠癌发展缓慢,没有必要固定每年都筛查,而且肠镜不是完全没有风险,麻醉和意外穿孔虽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仍然要有所顾虑。”
(来源:慈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