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泡后的茶渣,大家是不是都直接倒掉了?这已经没用的茶渣包含的信息可不少呢。茶渣就是叶底,叶底与茶色、茶香、茶味一样,同是品茶的一项重要步骤,非常重要哦。特别是品饮新茶或者与友人品茶时,这叶底可得细细观摩一下。
在专业的茶叶品鉴中,叶底的品鉴为最后一步,是要进行评分的。干茶在冲泡时吸收足够的水量逐渐舒展,将叶片还原至原有的状态。此茶的采摘技术、制作工艺、储存是否得当都可以从叶底看出来。大家去置购茶叶时,一定要看叶底,要从嫩度、色泽、匀度、舒展度几方面入手。
叶底的嫩度,除了看叶质,还要看芽头与叶片的比例。
茶的制作工艺中大多都有理条与揉捻工序,使得干茶的形状各异,卷曲紧结,不宜辨识,无法看出芽和叶的位置与形状,而冲泡舒展后的叶底则暴露无遗,可以直观看到此茶采摘等级是一芽几叶。
除了用眼看比例和等级,叶质的嫩度就要上手仔细感觉了,用手捏一捏叶底。如果此茶叶底柔软有弹性,说明嫩度很好,反之,如果感觉叶底无弹性质感较硬,那此茶叶质就有些老了。还要感受一下叶片的厚度,如果叶片柔软又厚,说明内质丰富,嫩度好,如果叶片较薄,但柔软,此叶底多是台地茶原料,如果叶片薄而不柔软发硬,此茶就太差了。
再摸一摸叶片中间的主脉络,平滑的为嫩,叶脉隆起来有些粗糙的较老。在摸摸叶片的边缘,如果锯齿平和,说明嫩,如果叶缘锯齿状明显,可以明显感觉到,说明叶底成熟,较老。
叶底的颜色和光泽可以直接透露出此茶的制作工艺是否有瑕疵,如果能将几款不同的茶的叶底放在一起比较,更加明显直观,因为叶底的色泽会受到光线、环境等因素影响。
叶底的颜色要对应此茶茶种,例如绿茶的叶底以嫩绿、黄绿色为佳,翠绿与墨绿较差。如果出现黑褐色的焦炭痕迹或者红点,红叶、红梗子,这便是制作工艺出了问题。
乌龙茶则是要看“绿叶红镶边”,就是细看叶子红色边缘的面积,用来确定此茶的发酵程度。
叶底的色泽简单来说就是看亮度,这个亮度是指叶底是否有鲜活、饱满、表面泛光,非常有生命力,这种叶底一定较嫩,如果叶底暗沉无光泽,好似死叶一般,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老化陈旧的感觉,有可能是夏、秋茶,或者制作工艺有瑕疵。
这个很好辨识,就是看所有的叶底的老嫩、大小、厚度、破碎情况是否均整。这可以透露出此茶的采摘环节是否认真。
有些茶农采摘茶叶时一把抓,使得成茶后的叶片大大小小不均整。也有不良茶商将几种不用的原料混在一起,滥竽充数,这已经算是掺假茶了。
均匀度差,代表此茶的原料采摘不规范或者有拼配的可能。
叶底的舒展程度也很重要,上面也提到茶叶的揉捻工序会改变茶叶原本的模样,制作工艺优秀的茶经过冲泡后,会自然舒展,逐渐恢复到原本模样。像一些揉捻比较重的茶种,例如乌龙茶,舒展后依然会有一些卷曲,这种情况很正常。
如果茶叶冲泡后紧缩舒展不开,或者完全舒展后摊开如纸,这些情况代表制作工艺有瑕疵。例如还有一些茶农用重火炭焙的方式掩盖茶叶的一些缺陷,这样的茶经过冲泡之后,叶底会明显紧缩,色黑质感硬。
除了以上四点,等叶底完全冷了之后,再闻其香,这也是辨别茶质量的一项指标,可以简称为“闻冷香”。
这叶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下次置购茶叶时大家可以看看叶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