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拍“抗日神剧”的人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汉奸”的影子

2019-12-04   董姐懂影视


今天,在电视里看到上面这张图的电视情节,实在是忍不住了。

这部剧就是最近在播出的,名字就算了,不说了。

这是瞎?是角色瞎,还是导演不明?这能打枪?

这些个抗日神剧,可长点心吧。

要说起抗日神剧,鼻祖或许是李幼斌等主演的《亮剑》(2005年),或许是文章等主演的《雪豹》(2010年),但其实这两部作品也还算在线,其中的情节也能符合常理,里面的鬼子也不是脑残一般的存在。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部剧的巨大成功,之后的抗日神剧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出现,越来越夸张,越来越肆无忌惮。


只想说,

——现在有多少抗日神剧,以后,或许就会有多少汉奸的影子。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演员,而是投钱拍这些作品的人。这里的汉奸,也并不是说盼着以后发生什么战争,只是说,如果一旦发生些什么事,这些个如今拿着钱,拍着抗日神剧,看似爱国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是那些变得最快的。

所以,以下,三问抗日神剧——

拿着民族伤口上的痛处,反复蹂躏,以图谋利的家伙,难道不是……?

抗日神剧的背景当然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然而这一段的历史,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苦痛的,不堪回首的。

可是,现在呢?

那些抗日神剧里,却把这些民族的苦痛拿出来反复蹂躏戏谑,娱乐化、夸张化,以图拍成电视剧赚钱。

说真的,剧情里的有些情节或场面,真的看不下去,不忍看下去


比如鞭打犯人,比如用烧的发红的铁烙烫在人身上,比如日本兵集体蹂躏中国女子……

而且这些镜头往往不加任何掩饰或手法,还喜欢打特写,实打实的镜头就上去了。


多残酷!那可是骨肉同胞啊!

你可知道,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刘 bo cheng,在晚年的时候,拒绝看一切的战争片,因为他觉得实在太残忍。可现在的这些神剧呢?

这些抗日神剧,真的能培养爱国情怀吗?

那些守着电视机,看着抗日神剧的人,真的是为了培养爱国情怀吗?

我觉得没有,其实就是图一乐呵。

受众往往是上了年纪的、或者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忙碌了一天之后,觉得很累,睡觉前需要放松放松而已。于是,抗日神剧变成了一种消遣,因为到底拍得怎样不重要,就是图一“爽”字。

这样一来,所谓的“鬼子”也不过符号化了,只是剧情中万能的反派形象而已,作用就是对比烘托主角的高大善良,供我方一顿猛揍,然后供以观众去唾骂和憎恨。当然,这种憎恨在睡一觉起来的第二天便就会烟消云散。

讲白了,对于编剧而言,要去构建一个强大的、令人容易憎恶的反派角色,实在费时费力。那该怎么办,你看,那鬼子正扛着枪过来扫荡。


抗日神剧,不仅容易过审,而且又能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各电视台对此也有一定的需求,总之对投资者来说,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很高。

但这些,真的能够培养爱国情怀吗?

而且当下,你会发现,“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多可笑!

这给我们的下一代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如此消费历史的投机热潮中,对于历史的认识和民族的认同感难免会被扭曲,这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而言,难免会使他们有代入感,觉得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个样子。

而这些所谓的“艺术创作”,将敌人如此弱智化地刻画,将战争的残酷述说地如此轻描淡写,更是对于家国先烈们的大不敬,当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就这样被说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恐怕就很难让后人去反思战争,去珍惜现在,更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平与秩序的可贵。

我是老奸巨猾的董姐,今天实在忍不住了,说两句,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