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这么为电影硬核应援的,也就吴京了。
12月17日晚,吴京通过微博晒潜水的照片,写道:“天上水下,《只有芸知道》,@冯小刚祝电影大卖!”
吴京晒照的时候,冯小刚新片《只有芸知道》的北京首映礼正迎来半个娱乐圈。
从成龙、王宝强、张国立邓婕夫妇、姚晨、郑爽、张一山、贾樟柯、顾长卫夫妇、管虎夫妇,到“芳华六美”,现场观看了一出首映大戏。
有笑点:一位黄轩真心粉“震撼”全场,直接喊话黄轩“想要多少排片”。黄轩充满理智地回答:“你有多爱就排多少吧!”这回答没毛病。
有泪点:影片编剧在首映式上说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罗芸”的原型曾经与她是多伦多的邻居,在手术前一晚给她发了一条短信说:真想好好活着,我们一起。
后来“隋东风”原型张述拿了两双红色的鞋子给她,说“罗芸”会希望你穿着她的鞋子,她会开心。“然后我穿着‘罗芸’的鞋子走了很多路。包括这次我穿着她的鞋子和冯导去新西兰看外景地。”
这故事真动人,但或许正因为它太动人,太戏剧化,编剧反倒没把它写进电影里,事实上,我从未见过冯小刚像这么拍电影,也没见过一个中国导演,像冯小刚这样拍出爱情里的生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把“死”字说出来都要吐口水,能不谈就不谈,许多电影里,死亡只是一个结果,爱人如果死去了,活着的人又怎样呢?没人拍这个。就算拍,也是煽着情拍。
但《只有芸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一部关乎生死的最朴素的电影。
就像冯小刚说的,“我62岁了,想拍点温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情感,有关生死的态度,以及,不刻意煽情。当一个导演用真心直面爱情里的生死,能拍进观众心里吗?
看路演,上座率最高时达到39.6%,影片在淘票票拿到9.0高分。在一个宠溺流行的时代 ,许多观众抹着眼泪评价这部电影是 “年度最温暖”、“十年最催泪电影”。
一部最不冯小刚风格的电影,却如同涓涓细流,打动了几乎所有人。它凭什么?
“黄轩,谢谢你”
这可能是最不冯小刚的冯小刚电影。
改编自冯小刚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最初的发心,是感念友情。
隋东风的原型,是冯小刚的好友张述,这些年他俩共同合作过《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片。
他一直看着老友的这个爱情故事,拍这部电影,就像为老友还了个愿,这也让《只有芸知道》变成了一部特别私人的电影,它娓娓道尽爱情悲欢,也透出这个老炮儿内心深处的柔软。
故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隋东风(黄轩饰)和罗芸(杨采钰饰)怎么相遇,开小饭馆,做生意,养养狗,直至妻子病故,丈夫带着骨灰,去了妻子一直想去的鲸鱼之海。
整部电影,拍得是山川田园、一草一木、极光与鲸鱼,132分钟里,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无处不在的包袱段子,没有一点狗血,只是娓娓道来一个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
在一个所有人被物质追求裹挟着匆忙向前赶路的时代,这样安静的电影,能打动观众吗?
真打动了。
点映中,不少人评价说这是“今年最美的爱情片”“让人拥有细腻的人生触感”,点映上座率奇高,男女老少都有。
《芳华》点映过程中“银发族”观影热潮也再次涌现,有白发苍苍的老闺蜜一起观影,还有许多对老夫妻携手前来,一对老夫妻还在影片结束后在银幕前久久驻足,成为影院动人的一幕。
一位阿姨在看完电影后情绪久久没有平复,她说:就像电影里说的,留下的那个人真得太苦了,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
最后她哽咽着给主演黄轩鞠躬:黄轩,谢谢你。
老人们流着泪感谢,新一代流着泪羡慕。
有人说,“很羡慕父母那个时代车马都慢的爱情”。
还有人描述现场,“字幕全部放完,没人离场。”
冯小刚好像真的变了,电影不再像当年老炮手中的刀那么锋利,但恰恰因为这样的“反套路”,让影片拥有了一种最朴素的真实,和直击人心的情感。
从海南到上海,从广州到北京,影院里的纸巾始终缺货,电影带给观众的,是哀而不伤的感动。
许多观众都提到那句台词——“留下的那个人真得太苦了。
这一次,冯小刚直面的,是爱情的生死。
冯小刚的电影,从不畏惧生死
其实预告片里那个手捧骨灰随风飘洒的镜头,已经是冯小刚给观众的悲伤预警,也是这个镜头,将故事从爱情片的维度,上升到了生死的维度。
但许多人可能忽略了,冯小刚的电影从未避开生死。
一直以来他都是最会拍中国人情感的导演,他也知道观众忌讳什么,所以又总是聪明地绕开观众怕看到的地方,就算是拍生死,也拍得精致而妥帖。
比如《非诚勿扰2》中的那场追悼会这其实是冯小刚对个人创作的一次突破,但这场张扬夸张的葬礼,终究透着一股黑色幽默的味道,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对爱人、女儿挨个“忏悔”,说出了人间最深层的东西,可是因为孙红雷葛优的表演,以及影片的氛围,观众又想笑,又想哭,悲伤的浓度被降低了。
《不见不散》里,其实也有一场生死,刘元和李清的兜兜转转,最后还要靠一场飞机“失事”,才让两个人勇敢在一起。
生死,促成了爱情。
最悲伤的一场死亡发生在《天下无贼》。刘德华饰演的华哥让妻子小英先走,自己和葛优扮演的黎叔决一死战。
五个月后,小英为了腹中胎儿的营养,在餐馆大口吃着烤鸭,张队过来告诉他那场对决的结果,最后一次单挑华哥赢了,不过这个赢是拿命换来的,临死前他拼命锤击车顶,给火车里的警察发信号,最终还是保住了傻根的钱。
警察走后,小英继续大口吃,泪水不自觉涌出来。
这场生死,完成了重生。
冯小刚的电影从不畏惧生死,他只是太懂观众想要什么了,他电影里的死生大事,永远是用什么包着的,或是搞笑,或是煽情。
所以《只有芸知道》才更加令人意外,因为这一次的的冯小刚,根本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他要用一场对爱情生死的直面,去告诉观众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老炮儿的温柔,超越了人间生死
花甲之年的冯小刚,终于严肃地谈论了死亡这一话题,电影中加上那只伴随两人爱情全程的狗狗,一共有四个与死亡相关的场景,国产电影,什么时候这么浓墨重彩地拍过“死”?
但更绝的是冯小刚的拍摄手法,他完全知道怎么拍会更激烈,更汹涌,更有戏剧效果,但他放弃了一切炫技,从独特的新西兰美景开始,平静地记录了一段风云际会之间的爱情。
电影中有一记极精彩的伏笔,是徐帆祝福他俩时调侃说:隋太不是太太随你,是你随太太的。
直到她后来说出“半路上留下来的那个人,苦啊”,观众才明白,随太太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死亡的残忍不仅在于死亡本身,更在当相伴一生的枕边人离开,被留下来的人,该如何活?
冯小刚的故事让观众清清楚楚看到,这两人,怎么相爱,过上了那种“日色都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生活。又是怎么天各一方。
这段故事其实提出了一个问题:
爱人死去了,活着的人的心呢,也跟着冷掉、冻死吗?
到最后,冯小刚将这份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爱情,和生死并置,并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爱人死去,隋东风又拿起了他吹过的长笛;他终于坐上了小轮船,带着罗芸的骨灰,去偶遇那四十天来都未曾出现过的鲸鱼,结果竟然遇到了,数条鲸鱼在他的船边低吟、游弋、翻滚、吐水……那是从坚守到放手之间,国产电影对生死主题的最深刻描绘:
爱情最高贵的尊严,就在于生者那根脆弱芦苇的坚韧不拔。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半路留下来的那个人,太苦了。
罗芸是被岁月带走的那个,隋东风是被半路上被留下来的那个,
爱人的死去可以悄悄偷走一个人的勇气、坚强……
但残忍之余我们还看到,一种超越生死悲情的毅力。
罗芸问东风:以后,你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隋东风回答: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
罗芸死去了之后呢?没有了对方的日子,怎么过日子呢?
活法就是重新上路。
看完电影,再看看张述的人生故事,我觉得电影其实有一部隐藏的续集,那是冯小刚没拍出来的,罗芸逝去,隋东风完成她的遗愿以后的故事——那就是,好好活着。
而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其实就是电影真正的大结局,也解答了冯小刚用这部电影提出的爱情生死之问:
半路被留下来的人,怎么活?
答案是:两个人相遇相识,哪怕有一天,不再以共同的生命形式相处,可不代表死亡会真正分开他们。
当62岁的冯小刚终于敢直面爱情里的生死,却把所有人都拍哭了。
但泪水在这个冬夜里从那么多人脸上无声落下,却温暖了整个冬夜。
这一刻你会觉得,电影和爱情,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