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主动上传自己电影的导演,可爱还是可笑?(下)

2020-04-25     电影通缉令

很多人会对《擦一擦》产生兴趣,恐怕正是因为这种不乏猎奇色彩的主观讲述,而很多人对这部电影反感和不满的地方或许也正在于此。


导演在晨风这个角色身上注入了太多自传式的自我投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真的就是片中的那个晨风——目中无人,自视甚高,空有一腔迷影情结与文艺情怀,张口塔可夫斯基闭口戛纳金棕榈,恬不知耻地自称“电影之子”和“上海电影之光”,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空洞直白地吐槽行业大环境的混乱与芜杂,顾影自怜般地用文艺的强调在角落里喃喃自语。


但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是,《擦一擦》固然是自恋、自命不凡、并且自以为是的,但它也是自重、自洽、能够自圆其说的。

这种自洽,体现在它刻意选择的伪纪录这一美学形式上。

在捉襟见肘的成本(片中说是30万,实际情况应该相差无几,这个数字,在正常的电影制作条件下,只够请一个合格的摄影师)限制下,伪纪录的粗糙风格可能是唯一不让人那么出戏的选择。


前几年在圈内口碑不俗的《中邪》,正是在极低成本下巧妙运用伪纪录风格的典范。借片中晨风的口,导演也坦白自己可以因为没钱而放弃美术,但不会放弃美学。


但饶是如此,《擦一擦》仍然暴露了太多因为没钱而凸显的缺陷——粗糙的影像和声效,业余的表演和台词,其中最醒目的一点,应该是导演蝉鸣知了自己的表演,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故意让自己用那样一副颓丧的表情和语气来完成大部分时间的表演。

片中大量有意为之的揶揄和戏谑,一方面自然是导演对于行业乱象的挖苦与讽刺,同时另一方面也无疑是对于自身处境的省思与自嘲。借片中角色的口,他其实早已把那个梦想金棕榈的“电影之子”狠狠地嘲讽奚落了一番。


他或许曾经真的是那个举着理想的大旗目空一切的晨风,但经历过四处碰壁后的头破血流的他,无疑也认清了自己可能什么也不是的窘迫与现实。

这种自觉与自我体认,是这部电影在主题上的自洽。

如果导演只是想借这样一部电影,用一种自恋且装逼的强调来直抒胸臆,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懑,挖苦和嘲讽那些曾经漠视或羞辱过他的人,那他最多只是一个可悲的愤青,在做一次无聊且无谓的挣扎。


但如果他经历过那些被侮辱和被欺骗的遭遇,借此重新审视了自己最初的创作初衷与方式,并且在极其凄惨的条件下,被迫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和形式,那么反倒有可能迎来某种歪打正着的转机。

正如片中的晨风一样,无论他当初多么热切地渴望拍那样一部文艺浪漫的“十二里霞飞路”,现实都只能允许他用自己的钱拍这样一部粗糙但有趣的伪纪录片。


作为观众,我们无从猜测导演在《擦一擦》里到底还原了多少自己的心境与感受,影片讲述的故事里又有多少是基于导演本人确曾亲历的真实。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选择了这样一种勇敢且坦诚(坦诚到显得有点鲁莽和生硬)的方式去自我表达。

在《擦一擦》的最后,当晨风在走投无路又放不下心中理想的情况下,他只能跟家人摊牌,押上自己的房子,筹集30万做最后一搏。在那段长长的自白里,我相信导演真的投射了他全部的自我。


在那一刻,他如此清醒地看清了自己的角色与处境,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赌上自己最后的家底,去完成忠于自己的一部电影。

他很可能不是另一个塔可夫斯基,但他至少可能是另一个艾德·伍德,在电影这个行当里,成为另一个艾德·伍德不应该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A5Xs3EBiuFnsJQVMu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