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来陕视察时,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为陕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五年来,西安深入学习贯彻来陕视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追赶超越,尤其是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兴盛,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古城西安正以文旅之都、时尚之都、演艺之都、梨园之都的崭新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旅之都
发挥城市IP优势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不倒翁小姐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2019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了。身着唐装的“小姐姐”身形优美、舞姿翩跹,最是那一伸手的温柔,打动了无数游客。不少游客排队一个多小时,甚至从外地赶来,只为和她来一次“神仙牵手”。而与“不倒翁小姐姐”相关的话题也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其实,在“不倒翁小姐姐”之前,大唐不夜城已经进行过“石头哥”“悬浮兵马俑”等行为表演艺术。古风古味的唐风元素,创意十足的行为艺术,让这些表演在网络上收获着超高人气,在现实中吸引着大量游客,大唐不夜城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事实上,“不倒翁小姐姐”的走红,也标志着我市探索文旅融合之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大唐不夜城就是西安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打造的旅游休闲景区,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火了“夜间经济”,旅游和文化的融合,让旅游不再只是“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成为一场深度的文化体验。这符合当下人们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也适应了消费升级的蓬勃势头。
大唐不夜城(资料图片)
2019年12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保护、发掘和用好西安的自然山水、历史遗存和富集的文化资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大会发布了西安市关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实施意见”围绕夯实文化根基、突出规划引领、加快资源转化、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创新营销模式6个方面明确了27项重点任务;“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从擦亮历史文化金字招牌、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规模层次、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品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文化基础设施6个方面制定了22条落实措施,并同步出台了12条支持政策。
演艺之都
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展现伟大时代发展历程
话剧《柳青》演出现场
2019年6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同时,第十六届文华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西安本土话剧《柳青》获得文华大奖。这是继话剧《麻醉师》后,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出品的话剧再次获得该项殊荣。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文华大奖是专业舞台艺术的最高奖项。从《麻醉师》到《柳青》,近年来,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坚持与时代同步,坚持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始终将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方向和基本准则,践行创作使命。所以才有了《麻醉师》和《柳青》的两度获奖,也有了两部剧全国巡演时,无数人感动落泪,场场爆满的情景。
话剧《麻醉师》和《柳青》先后摘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也让整个业界刮目相看。但话剧院主创人员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很快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话剧《长安第二碗》的创作中。《长安第二碗》由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编剧,是他致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土地——西安的作品,话剧呈现了原汁原味的西安本土风情,整部剧以一家开葫芦头泡馍的“老西安”家庭的成长史,来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化。首演后,该剧收获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被认为这是西安话剧舞台上的又一重要收获。
时尚之都
古今交融碰撞潮流
发掘文化基因时尚密码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时尚魅力,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外滩、广州的粤菜、杭州的电商、成都的火锅……时尚表现与文化传承,在不经意间就将一座城市的基因定格。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已成为一个兼具多样性、多元化的城市。近年来拥有了各种颇具时尚色彩的美誉:“博物馆之城”“音乐之城”“书香之城”“抖音之城”,古今交融、青春洋溢。而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给西安界定的“世界旅游时尚之都”,连续举办的多个时尚周,也向世界宣告了西安这座文明古城打造“时尚之都”的信心。
2019年11月2日,一场时尚大秀点亮古城。
西安籍享誉国际的知名时尚设计师范燕燕说,西安要打造时尚之都,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西安具有文化底蕴,任何没有文化底蕴的时尚都是没有灵魂的。“我们缺乏的就是对我们文化的深度认知和骨子里的自信,只有有足够的认知和自信的时候,才能以国际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包括色彩的,表现形式的。我在西安生活了十余年,从事与时尚相关的品牌和行业。近年来,西安时尚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对审美的认知,对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梨园之都
秦腔剧作推陈出新
古老艺术焕发勃勃生机
秦腔,是陕西人的精神寄托,是秦人心底最深的呐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这种古老的剧种也面临着与现代社会的脱节。西安的易俗社,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秦腔剧社,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五年来,西安易俗社推陈出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用一批精品力作,让古老的秦腔焕发了勃勃生机。
易俗社现任社长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惠敏莉,她本人业务精湛,同时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古老的剧社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惠敏莉向记者介绍:“2014年1月7日,文化部命名易俗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是对百年剧社的肯定与保护,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传承保护?从哪里着手?经过反复思考,认真研究,达成共识,我们选择从剧目传承开始。鉴于《双锦衣(上下本)》,思想性、艺术性都有较好的影响和价值,且属大家之作,鲁迅点赞,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易俗社几代人什么时候上演都是十分火爆,因此我们决定复排该剧。我们邀请老艺术家出山,组成传承组,加工提炼剧本、传戏教人、以师带生、以人传戏,一人多角,坚持‘老瓶装新酒,移步不换形’的原则。2015年,经过紧张排练,上演后受到戏迷热捧,专家认可,后走进清华大学等地演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秦腔《三滴血》剧照 (资料图片)
惠敏莉介绍,继《双锦衣》成功演出后,易俗社又复排、精排了《三滴血》《软玉屏(上下本)》《夺锦楼》《翰墨缘》《貂蝉》等50余本(折)剧目,相继取得了成功后,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惠敏莉告诉记者,在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之际,经过多年思考探究,该社以易俗社建社到解放初的40年为背景,举全社之力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沉的时代缅怀、精湛的艺术表达彰显了百年易俗社的精神与灵魂,使社会各界在观赏秦腔艺术的同时,对百年易俗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8年,在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上演百年之际,易俗社又举行了《三滴血》的全国巡演,并在京召开了《三滴血》的艺术和学术研讨会,给秦腔这一民族瑰宝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2019年,易俗社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经过精心筹备,拍摄了首部秦腔3D电影《三滴血》。2020年初,易俗社将根据红色经典题材《党的女儿》创排出秦腔版《党的女儿》。惠敏莉说:“秦腔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西安的一张文化名片,百年的易俗社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佳作,积极传播戏曲文化,共同做亮西安‘梨园之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