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桥,一个有年代感的名字。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时代,
年代感是多么值得珍藏的东西,
就像宝物。
中山桥就是金城兰州的宝物。
这座百年铁桥,不仅连通黄河两岸,
将亲情、爱情、友情紧紧地拴在一起;
还联通历史,
让往日的辉煌与新时代
深刻碰撞、开花、结果。
如今,
中山桥早已融入兰州这座城市的血液,
成为兰州人的精神依托和支撑,
成为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
铁桥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在兰州,黄河被赋予的最广阔的认知概念是——中山桥。我们终将成为大河的过往,唯有铁桥永久陪伴。百年里,铁桥与大河相偎相依,像夫妻般,成为最美。如今,中山桥是这座城市最明亮的眼睛,接纳着所有外来的善意和爱。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清光绪33年(1907年)兴建,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我小时候在金城关住,平房拆掉后我住庙滩子,铁桥等于就建在我家门口,太方便了。小时候桥面是木板铺的,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不断,还有牲口。这座桥对兰州来说早就融入到血脉里了。”何卫笑今年74岁,老兰州人,每天都过中山桥,散步、遛麻鸟子。
刘克承是古浪人,5岁到兰州,如今就读中山小学二年级,每天上放学都要通过中山桥,“这座桥把学校和家连在了一起!”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邓阿姨陪着从渭南来兰的妹妹和外甥游览中山桥,远远望去,他们异常仔细,在每个地方都驻足观看许久。邓阿姨1965年来兰州,在兰州理工大学工作至退休,“中山桥是兰州的标志和象征,每次来了亲戚我都带到中山桥来,主要是感受,感受时间的力量,感受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兰州旅游人数便是参观中山桥的人数。2019年1至10月,兰州市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165.5万人次。如果加上兰州本地人的打卡数据以及各类文体活动的举办,打卡中山桥的人数过亿应该没有争议。
多维度城市夜景观初步形成
打造“精致兰州”的概念提出后,作为城市核心地标形象,“精致”首先从中山桥及周边景观的亮化提升改造开始。
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景观亮化提升工程示范段西起中山桥,东至雁滩黄河大桥,长约2公里,主要由黄河风情线核心段的金城古建片区和4座跨河桥梁(中山桥、城关黄河大桥、金雁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组成,打破之前各景观带之间相对比较独立、没有真正做到连景成片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山、水、城”多维度城市夜景观。
设计团队在长达三个月的实地勘察走访,多名专家团队集中讨论后,将亮化提升主题确定为《蜕变》,显出信心和决心。
“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铁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懂得中山桥之于兰州的意义所在,中山桥亮化成为重要节点,灯光变化也最为丰富,星期一白色、星期二兰绿色、星期三橙黄色、星期四蓝色、星期五红色、星期六星期天动态变化。这些颜色有淳朴又自然的白色,有倡导生态健康的兰绿色,有象征收获和希望的黄色,也有表现智慧未来的蓝色,代表热情的红色和寓意活力的动态色彩,内容丰富多彩,效果美轮美奂。
工程实施完成后,一时间在网络刷屏,兰州外滩名副其实地出现在世界面前,成为兰州市民和外地游客打卡的最热门景点,而每一次,中山桥都是打卡的核心地。
“亮化让铁桥在百年后再次拥抱活力,还更时尚了,更现代化,提升了兰州城市形象和品质,拉动了兰州城市夜经济,促进兰州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采访中,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铁桥旁倾听民谣
今年,中山桥显得很“忙碌”,除了亮化后的活力四射外,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起来。
4月20日起,一场名叫“把兰州唱给你听”的文化路演活动在中山桥南广场举行。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柔情似水的活动,有人说“中国的民谣在西北,西北的民谣在兰州”,这个活动就是在一个省会城市的核心地标和精神象征地嗨唱民谣。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主办,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歌手主体是兰州民谣人,也有苏阳乐队等国内知名乐队特邀助阵。此外,兰州民族舞蹈、兰州快板、兰州鼓子、本土曲艺及多种多样的演出方式也穿插着与观众见面。
活动是每周三、五、六、日晚19:00——22:00演出,共演出102场。
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将兰州独特的西北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以通俗和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提升城市“好感度”,扩大了兰州城市旅游宣传影响力,甚至成为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一枚新标签。
来源:兰州日报/张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