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爱英语爱翻译
中国好像没有哪个服务行业可以像翻译这个行业如此奇葩的--服务价格的悬殊可以有几十倍之大。同传可以有1-2万块钱一天的,然后还有为了实践机会不要钱的(或者廉价到只有几百块钱的);笔译可以有几块钱一个字的,也有几分钱一个字的。
一个行业出现乱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价格悬殊巨大,浑水摸鱼者众。
任何一个行业被做烂了,都是众多参与者合力的结果。不是某一个力量可以塑造或者改变的。有些人是这个烂现状的既得利益者,是明知道皇帝没穿衣服,但是却不愿戳破真相的人(或者戳破了自己的巨大利益会受损,用右手砍掉自己的左手,大概没几个人有这样的勇气)。写这篇文章肯定会得罪相当一批人,可是有些事情我知道了,我不能装作没看见。
首先从教育角度来说,中国的翻译教育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领域。国内颇有一批挂着教授、硕导博导头衔的人,从市场角度来看,其实践经验不仅匮乏,而且能力薄弱,但是只是因为有些一个头衔,就俨然成了翻译专家,在各种场合纵横捭阖、高谈阔论,但是学生从未见过他的口译和笔译作品(或者学生见了,也没有识别好坏的能力)。
国内一个在翻译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私下曾经说过,国内几百家的MTI项目,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审核,通过的不会超过一双手。那为什么大家都一窝蜂地上MTI项目呢,其背后的利益,如果你是高校的老师,大家都心知肚明。
我曾经和一个翻译领域的自诩为大拿(头衔是教授博导)的人一起吃过饭,碰巧那个桌子上有几位外国人,中间免不了要交流几句,那位大拿的英语说得可以叫惨不忍睹。还有一次,某位很有地位的教授亲自翻译的一篇文章辗转到了我的手里,其对翻译实践的无知以及用词的粗暴可以说是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其实学生判断能否从一个翻译老师那里学到东西,标准很简单:第一,老师在市场上的口译/笔译服务价格是多少;第二,老师在市场上的口译/笔译服务频次如何(或者说市场接受度如何);第三,老师服务的客户是否为知名客户。如果你的老师在上述三个方面表现都很好,那没问题,他一定可以教给你很多真材实料的东西。
倘若你的翻译老师整天混迹于各种翻译论坛和学术研讨,但是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哪怕他发的核心期刊再多,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顺便说一下,也不要以为某位老师翻了几本文学书籍,翻译就一定很厉害了,不要产生这样的错觉。
我这样说不是要贬低文学翻译,相反,我对文学翻译绝对是高看一眼的,因为我个人觉得文学翻译的难度要比非文学翻译的难度大很多。比如,有人找我翻译文学内容,我的报价一般至少会上浮50%左右。我这里想强调的是,你学的那些文学翻译知识,在真正的商业翻译市场(占整个翻译市场的95%左右)上对你的价值很小。
解决翻译教育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翻译师资在高校和市场之间能够自由充分流动。倘若国内的高校还是一味地看学历、职称和论文,那么市场缺乏优质翻译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指导女排打球的,一定是郎平这样的教练,而不是某个没有上场经验(或者上场经验很少),没有得到市场承认,却发了大量论文的某个人。
可惜的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译者,进入不了国内主流的翻译话语体系,尽管他们享受了市场的红利。他们有最接近市场的看法和洞见,以及让学习者快速成长的办法,但是他们却依然活在自娱自乐的主流之外。
那些主流之内的人,又因为与真正的市场脱节,虽然花很多精力制定出各种指导意见或规则,却对市场毫无用处。比如,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去考那个翻译证书、评所谓的翻译职称,在明白人看来,就毫无价值。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世上很多事情很奇怪,明白人看懂了没用,得糊涂(或者压根儿就是装糊涂)人看懂了才有用。
当然,我也认识一些高校中一些翻译做得很牛的人,但他们通常职称并不高,学历可能也不突出,也没有著作等身。即使有人也拿到了教授的头衔,但是离最核心的话语圈还是有点远。
其次聊聊翻译从业者。自从做翻译以来,我也接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从业者,我必须得说,能够像我这样受过良好、系统的非文学翻译训练的人,市场上实在是少之又少。有些人在翻译市场上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不论是价格还是语言质量都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论是作为从业者还是经营者,他们在语言质量的提升上都遇到了一个提升的天花板。
比如我知道有些翻译公司的负责人,只是学过翻译或者语言,但是本人不仅是语言质量过不了关,对别人递交过来的译文质量也缺乏判断力或调整提高的能力,只是一味地以销售或者客户关系驱动,这样的经营模式其实对客户、自己以及译员都是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的。很容易陷入“被客户放弃--挖掘新客户--再被客户放弃--再去挖掘新客户”的死循环。
我听说有的翻译公司,声誉做烂了以后,就重新注册一个,继续坑蒙拐骗,而且据说这样的不在少数。我还曾经接触过一个完全外行的人完全网络营销获取客户,然后利用各种翻译软件欺骗那些不懂的客户。我只能说每个人的路数不同,市场够大,大家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
还有的翻译公司,可能创始人能力也很强,但是做着做着随着规模的扩大,能够参与质量控制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最终就沦为质量平庸的公司。我个人认为,中国市场上目前的教育和译员水平现状,根本就无法支撑任何一家翻译公司快速扩张。那些急于快速成长和扩张的,最终都会沦为质量平庸的公司。
我个人一直主张的翻译经营模式是,利用优质的语言服务质量获取客户,从而在有限的几个领域形成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竞争优势,然后进一步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以此驱动译员的渐进成长(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从而在“译者-客户”之间形成良性的正反馈--译员可以在不断获得持续、体面收入的情况下成长,客户因此可以获得持续稳定、并渐进提升的语言服务质量。所以,我们跟所有客户打交道的时候,都强调一点:我们不靠速度和数量取胜,但是我们希望和客户共同成长。
再说译员。首先要承认帕累托定律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这个市场上愿意为自己的提升,为客户多花一点精力的总是少数人。很多译员在抱怨市场价格低廉的同时,自己却没有做好相应的自我提高。我看到的有些译文,其实我个人认为2毛钱都很贵,原因就是我要是去修改的话,基本上相当于我自己重新做一遍。有些内容的处理,其实译员只要稍微多走一步,就可以让自己的译文质量马上得到提升,我很好奇的是,那一步为什么迈不出去?抑或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迈?
芒格说得好,如果你想得到某样东西(某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他/她)。扪心自问,我们配得上吗?如果配不上,至少得朝配得上这个方向去努力吧。
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优秀的译员,初心很好,也非常热爱翻译,但终究抵不过行业的暗淡前景,最终选择转行。这一个现象在笔译行业尤其明显。所以,一个被做烂的行业,伤害的是整个群体,跟你自身是否是优质译员并无关系。
最后再说客户。其实我认为客户这边的问题是最少的。这么多年做下来,我现在觉得要谨慎谈论教育客户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客户的国际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他们的团队中绝不缺乏专业很强、语言能力也很高的人。有时候,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或者获得的价值,要大于我们对他们的贡献。如果说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你还整天纠结于客户教育,这样的客户我一向的主张就是直接放弃。
事实上,很多客户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年年换翻译供应商,年年不满意。
当然,中国市场也的确存在一些组织,有一些很奇怪的规定和做法,包括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些东西真正的从业者都心知肚明,我也就不多说了。
最后以一个在朋友圈看到的描写律师行业的段子来结尾:
那些翻译做得好的,都在闷声赚钱。
做得一般的,热衷于教别人做翻译。
最可怕的是,不做翻译的,也在教别人做翻译。
原文精选评论非常值得一读:
Top Comments
93 高***男神
肯定是被孙杨的好同传刺激到了
57 旭***静
还有整天大谈翻译项目管理的,简直有喧宾夺主之嫌,最核心的翻译本身不严格把控,何谈什么管理?!另外,把中国翻译杂志上的那些理论家们拉出来,不知道究竟有几位能做得了翻译……
46 Raymand
非常赞同对创业者本身是翻译的那段论述。企业初创时,我是创始人,也是译员,也是销售,最开始我们的质量非常高 而且拿到了至今我们一直维持了十多年的客户,当初客户选择我们就是因为质量和要求特别契合。后面开始扩张,作为经营者,真的精力有限,国内能沉下心来好好做翻译的人太少了,可以说这么多年我只找到了一个,我和她一起负责的最初成立的这个项目组,目前维持了十多年如一日的高质量,经得起任何一个客户的吹毛求疵。但后期扩大经营以后的多个项目组,我自己很清楚,真的质量平平,不出事就好,但应该也比大多数目前市场上的公司要好。不是我不想改善,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用提各种辅助软件,那只是个生产力促进工具,质量的把控真的是需要人静下心来认真做的,现在这个社会,能坐下来做笔译的少,能静下心来做笔译的凤毛麟角。所以我一直跟行业外的人说,不要迷信大公司,这个行业如果你追求译文质量,去找boutique house型的小公司。最后,作为一个翻译从业者,我有一个特别坚持了十多年的原则,不做英语教育尤其是儿童英语教育。
42 小***砂
难道不是跟国足一个毛病吗?烂到家的翻译也没人在乎,那为何要在同样的工资下,付出更多精力做好翻译?有时候我尽心尽力翻译好了,客户还说,呀你怎么不字对字翻译啊,我们领导看到经济建设没有翻译成economic construction就不高兴的!我还能说啥?既然甲方水平都这样,翻译再坚持有何用,无非被人骂象牙塔不懂变通。我也要吃饭啊!所以现在看小说基本不看新译本,是什么廉价劳动力翻译出来的我比谁都清楚。
21
上海***才
翻译圈有句行话: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those who can't teach, write about it. 能做翻译的做翻译,做不了翻译的教翻译,教不了翻译的,教翻译理论!于是乎,许多翻译大家就诞生了!!!
18 沥***澜
口译老师口语垃圾 甚至口音浓重 笔译老师词汇量有限 没有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的太多了
14 如***常
虽然我认同这个市场问题,但是我想问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为什么没去当老师?为什么教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是各企业知名的HR?教唱歌的为什么不是流行歌手?教建筑工程的到底跟过几个工地项目?教会计的为什么不是企业五百强的注册会计师?
12 尔东萱Rosiel
说得到位!翻译这种要一字一句斟酌的东西,做精就不可能做大,都得一个一个人工审核,也没有流水线产品那种统一的标准。经常会有人觉得我这几百字的东西给你为啥还不能立刻翻译出来,但往往几百字的东西就有很大的信息量,都得一个一个仔细查证,流程上需要项目经理派发稿件-译者翻译+检查-译审校对-项目经理返回译者确认-验收定稿,一个小件的利润可能只有百十元,能让四个人折腾一天。昨天有个在行的学员说她发现很多翻译公司就没有译审,我说是的,好的校对人员是翻译市场最缺的,笔译费用本来就很低了,低价公司根本就没有校对的预算。为什幺小件的收费会给人感觉贵呢?像我们这样经常一个商业稿件审校三遍,如果只是一个几百字的小件,从时间和人力成本上看是非常容易赔本的,所以急件的质量基本上全都是翻译、译审、项目经理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健康来保证的。PM半夜等稿都是常事,也没有午休,经常不能按时休息、吃饭,如若有一个翻译错误也会很紧张,争议也经常要沟通很久。这个行业想搞批量生产,只有放弃精益求精的追求。
12
云***焰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11 英语茶客
Haha,yesterday my anger erupted when I heard such a third-class interpreter serving in such a high-end arbitr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as a crazy reader and commenter of various English public subscriptions, whenever I read some English comments full of grammar mistakes or Chinglish, my disappointment knows no bounds. Whenever I travel in our cities and come across laughable English introductions or slogans or warning signs, my dissatisfaction knows no bounds. Oh, reading this essay is an eye-opener. Oh, I can not support MR.Tang too vehemently.
10 Max.Deng (阿***邵)
个人感觉,低价只是表象,实质是大众对质量要求太低,国家对手册说明等要求太低(有就行,质量没有标准去衡量),甚至有没有翻译都行。
10 Lynn
翻译市场是不是能劣币排挤良币,根本原因还是看终端用户有没有辨别能力,如果有,翻译不持续提升肯定混不下去,就这么简单。
10
Kent
自己不会口译/笔译的人就专门从事翻译教学。
9 崔***亮
我今天转发了下面的微信朋友圈:汤井旗说中国翻译市场很乱,大学翻译教育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翻译市场的客户是问题最少的。TA为什么这样说呢?TA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3 从从
但笔译的涨价问题简直就是老大难。不仅仅是因为学外语的人多,也是因为活儿太多。翻译公司和客户说:这么多字数你要价那么高你还赚大发了呢!!那得多少钱啊!!。。。。。。问题是这个活儿本来就是值那么多钱啊!!然后也挺逗的就是明明很重要几千万的项目然后给翻译了几万还觉得翻译挣钱太容易了!!!价值几千万的合同给了翻译三百块钱,然后因为翻译老眼昏花不小心漏翻了一句把翻译大骂一顿并说如果你搞砸了我的合同可是值几千万的要你赔呢?!我不知道几千万的合同翻译拿着三百块钱的译费简直就是点饭钱再挨一顿骂再赔点钱是怎么一回事儿!!!而且我还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同样是翻译口译价位还算合理,笔译为什么和口译差那么大??
8 Tiantian
诶,所以放弃做笔译了,也知道以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还是希望在口译上有一番成绩
8
Brucy***谱
高校这块首先要认识到 1.高校里最重要的是科研 2.无论是科研和教学都和实践水平关系不大 3.教授博导大多是英语系,随着mti兴起转的。不成文的规定,英语系博导英语不用很好,但是一定要有科研,这不是秘密。认为英语系教授博导英语好的是外行。
6 dingxin
分享一个近期本人亲身经历:通过介绍,一位翻译公司的项目经理找我去做一场同传会议。当我询问另一位搭档译员情况时,对方回答是一位水平很好的年轻译员。会议当天,却发现这位“水平很好的年轻译员”竟是一位从未做过同传,也未经过任何翻译训练,甚至分不清同传和交传区别的一位语言学博士生。开口第一句话便说出了“啊,我不行”。此时麦克开着,全场人都听到了这句“我不行”。之后便再也没有翻译出来完整的一句话。现场有多人表达了对翻译的不满。紧急又找了一位译员过来才算是把剩下的会议挽救回来。会后翻译公司经理来电,称主办方投诉同传水平,造成的损失要从译员的翻译费中扣除。同时多次提到“失误找了年轻的”、“年轻没经验”、“你们两个都不行”。经过电话沟通发现,这位项目经理从未看过我发给他的简历,又有着“语言学博士=外语水平好=可以做同传”,“同传就跟平时聊天一样,只是说话”的奇妙认知,甚至未到会议现场,也未确认会议失误的真实原因便想把因自身失误造成的损失强加给译员。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有的翻译公司连最基本的行业常识都不懂,不看简历随意派遣。不出问题倒好,出了问题也不查明原因就把责任推给译员,搬出“年轻=水平不好”等来给译员施压扣款。坑了客户,又坑了译员。而现在许多人确实有抱着锻炼自己语言的想法随意接会。我相信这位译员的学术水平一定很高。但在不知同传是何物的情况下还可以说出“我可以做同传”,便是让我费解了。
6 _肖***孙
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确实不能混淆。我想所谓"教翻译"也应当区分教的究竟是什么——是how还是what的问题。MTI作为专业型硕士,翻译实践能力应当是主要方面,所以让翻译研究人员来教,回答得清"翻译是什么",但终究也做不好翻译...不过话说回来,不仅是翻译,高校的其他领域很多也有这类"实践和科研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了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上面。都21世纪了,唯论文是瞻的高校职称体系是不是也该改革了?
6 Wail***凌
语言服务行业经营者多数不精通商业原则和思维,存在着先天的商业理念缺失,动不动就是通过降低成本、降低报价、恶性竞争来讨好客户、赢得市场,越是看上去大的翻译公司越是没有行业自律,毫无底线拉低翻译价格,文化人却干着损害行业发展、译员生存空间之事。如果不是因为对翻译有深厚情怀,真心不想在无底线的行业混下去,一来没有前途,二来也不会有多少优秀人才跟随。醒醒吧,赚点译员血汗钱就懂得满足的所谓的老板们
6
Amelia the Translator
法人同行非常团结,你跟甲法语翻译询价,再问乙,丙,丁......,他们准报的是一个价!虽然法语是某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但法语翻译费价最高。反之中文翻译为了抢生意,竞相以低价出手,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得做了。
5
写的一针见血,真牛!
4
从***从
目前的很多问题都是价位低导致的,而价位低就是因为量太大,人太多。不仅在翻译行业而是在任何领域几乎都存在的严重问题:"低价抢活儿"。因为太廉价,翻译公司找不到质量高的译员,质量高,凭什么价位低??导致水平低的人都在做笔译,水平高的人都去做口译不肯接笔译。肯干的人质量不好,质量好的人又不肯干。就好比明明一个瓷器活,不舍得出钱让师傅干,让学徒来干,干砸了又气,又不舍得出钱又想要好东西,是我们一向的习惯,在其他消费领域照样如此。挣这么点钱,费那么大劲,白出的那些时间和精力貌似只有算自己的,低廉的价位几乎无可避免地会导致低廉的质量。不少客户是哪家便宜选哪家。这说明客户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省钱,这是很有力的一点,低价绝对能获得好感!但是按照这个价位找了翻译翻出了符合这个价位的质量之后,又开始嫌弃质量不好。而翻译公司多翻译也多,有些人低价抢活儿,本身从客户接的就便宜,自己还必须抽一部分,导致最后给译员的那份就不多了。陷入了低价的恶性循环,导致最后很多重要稿件都是一群新手在翻。
4
哈同花园 席少
这么多同道中人在谈,我也来凑凑热闹。现在动不动出现个翻译学硕士,某某文学研究生等等,如此高学历的语言人才汇聚中华,可谓高配置,应该感到庆幸才是,可是这里想问一句,这些高学历的语言人才的母语(中文)水平如何?很多高学历的语言人才的中文水平,着实令人汗颜。翻译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是文化,沟通的媒介。如果一个译员连自己的母语都没学好,又如何能做翻译呢?目前国外现代文学,还有巨著吗?中国的现代文学还有巨著吗?学校里学习的都是文学名著的翻译理论,试问现在有市场吗?当今的市场文学类翻译几乎没怎么见过,但是技术类,商业类,法律类遍布市场。这些学校里是不会教的,也不会教。 十几年前日本的建筑协会会长写了本关于建筑和结构的书,想在国内出版,而且是送多少年版权,有点记不清了,我找到一家出版社,出版社给出的翻译费是日到中30元1000中文字,这价格谁来做?我记得我当时就拒绝了,同时也向那位会长表达了歉意。 翻译行业的做烂,有很多方面原因,诸如各种政策,教育,行业的标准等等。要改变翻译行业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为翻译行业做烂也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
dingxin
本人日语同传译员,同时还在读国关博士。高校日语专业的翻译教师岗位招收极少,大部分会应聘国关、国政、社会文化类专业的 岗位。而现在面临毕业求职时会发现,这些年在市场上积累的这么多经验体现在简历上很容易会被视为“不务正业”、“学术成果少”。即便有招翻译专业教师的,也多会强调要有翻译学的学位和学术成果。因此现在陷入一个困境,应聘翻译教师岗位却大概率会因非翻译学专业而被淘汰;应聘国关类教师岗位又不敢突出在市场上的翻译经历缺乏个人亮点。改变专业研究方向原本是为了拓展专业领域,来进一步拉动翻译实践水平。但现在却成了“四不像”的“绊脚石”……
2
Grace
客户不懂,领导不懂,但是他们说了算。刚做翻译时不知道怎么应对他们的质询,但有了翻译经验有了底气后,便可以跟他们好好理论理论喽!有次客户的QA居然说某某词应该这样译,本人立马从语境出发给他好好梳理一下,然后客户就没话说了
1
文静
孙扬那场翻译,孙应该找找自己的问题,一点儿都不尊重译员,他2.5-3倍于政府工作报告或总理答记者问的速度,期待翻译能如何做好呢?如果把很多其它场合口译员的翻译都这样放出来,我敢说,也不会比这位好到哪儿去。不要太过于吹毛求疵!很不赞同孙杨当场换翻译,他本人并不懂英文,怎么就知道后来的那位会比现场的更合适呢?这样一来,译者的情绪一定很受影响。这个译员基本素养还不错,没有太大的反ying。
Bill Wang王民杰
乱也和行业集中度有关,国内翻译市场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还在婴儿期,反过来看,机会也更多,乱世出英雄
1 Rickie
或许该算一下,最低价中标的用人成本多少。这个成本如果少于一般公司全职员工的用人成本,那最终接单的这个译员为什么不去追求更好的待遇呢~
小乖
期待有勇有识之士发起变革,期待我们共同热爱的行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