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穗小鱼
近两年,家庭教育类电视剧成功翻红,占据了热播剧的半壁江山。孩子们和家长的斗智斗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触碰到了家长们的敏感神经。似乎在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情感上的共振。
曾经,我们热追过的电视剧《小别离》,深刻地反应了当前家长们困郁于应试教育,坚信“一考定终身”的执念。
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和黄磊饰演的方圆代表的是一众家庭,他们心里的人生逻辑线就像海清在剧中说的一样:
“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养不起家——引起家庭矛盾——一拍两散——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家长们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今后的生活能无忧无虑,而不是被迫谋生。他们死命地逼孩子读书、逼孩子进步,说是“赶鸭子上架”也好,“拔苗助长”也好,最终只有一个目的——把学习成绩搞上去。然而,最后却常常是吃力不讨好,惹得孩子一通埋怨。
这不是电视里为了博人眼球的剧情,这是很多家庭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
都说,孩子就像弹簧,你压得越紧,他就会反弹的越高。但是,这种反弹往往伴有反抗、叛逆、不情愿。甚至,父母过重的压力,会把孩子脆弱的心灵压垮,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就像《小欢喜》里,英子的妈妈陶虹为了让她每次考试都守住年级前三的名次,一个劲地给英子试压,变着法地逼她学习。最后,把英子逼得患上了抑郁症。此时,陶虹才略有醒悟和后悔。
每每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当初自己上学的时候,天天被父母“监视”着,做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那时候,我也没少和父母对着干过。父母让我往西,我偏偏往东;父母让我吃饭,我偏偏看书。总之,就是两个字——叛逆。
真是应了那句话:人不叛逆枉少年!
最近,又有一部家庭教育类的电视剧《少年派》再次在朋友圈刷屏了。很多父母看了以后直言:那个被林妙妙(赵今麦饰演)称为女魔头的王胜男(闫妮饰演)简直战斗力爆表。闫妮犀利的语言常常把我们的“林妹妹”损的一无是处,她那句“脑子难道跟括约肌相连吗”也成为了大家相互调侃的流行语。而偏偏林妹妹又不是省油的灯,刁钻任性似黄蓉的她想着法地和闫妮对着干,常常把闫妮气得火冒三丈。再加上“爱充好人”的张嘉译在她们母女中间来回游离,让闫妮好多事情都欲罢不能。
那个被闫妮骂作“脑子和括约肌相连”的林妙妙就好比千千万万个真实生活中的孩子,挣扎着、反抗着,时时上演着“母女斗法”的大戏。这部代入感十足的电视剧,极易引起家长们的情感共鸣,他们纷纷感怀道:这不就是我们家的事吗。
的确,中国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的比天还大。似乎,孩子是他们这辈子活着的最大意义。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而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焦虑感,常常让他们既伤神又伤心。
伤神是因为,“一考定终身”的成见常常让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不好,长大后便没有出路。会无法适应竞争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生活的不好会被人瞧不起;伤心是因为,既不敢把孩子放得太松,太松了,孩子自控力差,根本不可能主动学习。又害怕逼的太紧了,孩子精神上会受不了,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抱怨父母,把父母视为仇人。
诚然,父母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往往无法把握一个度,过犹而不及。为什么这个度那么难把握?我想还是因为成见。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句经典的台词:“成见,是一座大山。”
“学而优则仕”就是成见,“一考定终身”就是成见,这些成见就像大山一样,把家长压得透不过气,也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孩子9岁,上小学三年级,每天都被他妈妈给安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儿自由支配的时间。
放学后,孩子被奶奶接回来,连家都不用回,直接送到小区里面的“小课桌”,有专门的老师看着写作业。2个小时后,朋友再去把他接回来。吃完晚饭后,休息个半小时,便要求他复习和预习功课。
礼拜六、礼拜天孩子更是忙的四脚朝天,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奥数、书法、英孚口语、吉他......,看着孩子小小而单薄的身体,真是让人心疼。
我们有时候也劝她,别把孩子逼的太紧,快乐健康最重要。
可人家却说:“快乐有用吗?快乐能让你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吗?快乐能让你适应这残酷的社会吗?”
反问三连击,竟然把我们整的哑口无言。
朋友接着给我们分析道:“小时候把孩子逼得紧一点,是为了长大后他们能过得轻松。我可不想看到孩子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吃苦受累不说,还要到处看人家脸色。所以,我宁愿现在狠一点,即使孩子不理解,或者埋怨我。”
听完了朋友这段感人肺腑的话,我想到了龙应台曾经说过: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计被迫谋生。”
“为了生计,被迫谋生!”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位做父母的心。
为人父母,何尝不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放飞自我的童年;何尝不想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地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但是,现实不允许,社会不允许,孩子的未来不允许!
一想到自己当前的处境,一想到自己每天拼命挣钱的狼狈样子,一想到越发残酷的社会竞争,一想到孩子长大后能有个轻松从容的生活,家长们便就不自觉地狠下心来,逼着孩子优秀。
虽然于心不忍,但是别无他法!
孩子的“怨恨”和家长的“无情”就这样交织着。
或许,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当初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摇滚圈教父级人物汪峰和妻子章子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我很感谢父母逼我练琴,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源于父母当初的逼迫和坚持。”
汪峰说:“小时候,我完全不能理解父母为何要无情地剥夺我的童年,我抵触过,也反抗过。甚至,因为长时间待在家里练琴,不与外界交流,有点自闭。但是,现在想想,父母要求我做的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都在一步步地成就着我。”
无独有偶,天王周杰伦近期在谢霆锋的《锋味》中也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练琴的辛酸史。他说,自己从4岁开始学琴,还被要求每天练2—3个小时。小时候非常好动、根本坐不住,妈妈就会拿着藤条在一旁督促。当时听到窗外其他小孩的嘻闹声,自己非常痛苦。“为什么我要学钢琴”,虽然以前不懂,但长大后真的体会到了妈妈的良心用苦。所以,周董在镜头前直言:“我现在真的很感谢妈妈,所以我写了《听妈妈的话》”
周杰伦揭秘写《听妈妈的话》的原因
还有,连续十三年主持央视春晚,连续八年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集美貌、才华于一身的央视一姐董卿,在台上她收获了无数的鲜花、掌声和赞誉,在台下谈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时也忍不住泪崩。
董卿的父亲严肃是出了名的,对董卿的教育更是严苛。她曾经说:“当别人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个饭,我还要坐在地毯上,反思这一天的过错。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母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母的各种期待。”
董卿曾一度也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那样严苛地要求自己,直到工作多年以后,她才慢慢理解了父亲的苦心。
她说:“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甚至想,等我有了孩子,我可能也会用那样的方式去教育他。因为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于是,我们看到了台上的董卿是如此的端庄大方,贤良淑德,还有她的谦逊与大爱。她会为了采访受伤的民警而下跪,她也会为了让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听得更清楚而下跪。
父母,于他们闪闪发光的明星是如此,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人也是如此。
为了孩子以后可以从容地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能力去应付和对抗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顺和困难,父母们甘愿扮演孩子眼中的“坏人”,甘愿用这10余年的高压紧逼,去换取孩子一生的轻松自在。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没读过多少书,现在不是过得也挺好的。”
诚然,“一考不能定终身”,上大学也并非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客观地说,知识改变命运绝不只是一句口号,高学历可以提高一个人成功的几率。
美国国家教育中心(NCES)的调查数据显示:20—24岁,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呈正相关,与失业率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工作也相对更加稳定。
就业率似乎和学历的高低还不直观,也无法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现在是,“钱途”和前途划等号的年代。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学历和收入的关系。
美国统计概要(SAUS)的数据显示:学历和收入同样呈正相关关系。
更为扎心的是,最低学历群体(高中以下)收入的5倍还没达到最高学历群体(博士)的平均收入。而本科以下的收入,还未达到整个群体的平均收入。可见,不同受教育阶层的收入鸿沟还是很大的。
或许,很少有人听说过“马太效应”。但是,一定听说过“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坦白的说,学历和收入已经逐渐形成了固化的壁垒。
那些相信“读书无用论”的,基本上分布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而越是“读书”受益人,越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其实,这个世界,也在默默地惩罚不学无术的人。
当然,职业本无贵贱之分,这里面没有贬低任何劳动者的意思。虽然,他们拼命挣钱的样子很狼狈。但是,靠自己的样子真的很美!
本文只是想借此说明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还是对未来有好处的,也是一种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曾经,无意间看到这张图,瞬间泪目了。
突遇大雨,一个小贩无处可去,只好卷缩在小车下躲雨,窘迫又可怜!
有位网友评论道:人到中年,自己就是那个屋檐,再也无法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躲雨了。
而这条评论,竟然引来了几万条跟帖热议。
这似乎也隐喻出了一个道理,至于是什么。我想,不必我多言。
当父母们顶着风吹日晒,在各大建筑工地上浑汗如雨时;当父母们被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得心力交瘁时......,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放养?随便孩子怎么玩?由着孩子的性子去疯?
别傻了,他们是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辙、步他后尘的。他们也一定会拿自身的“无能”和“窘迫”去告诫孩子: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像我这样吃苦受累!
所以,每个父母都像打了鸡血似的,狠命地逼孩子学习,狠命地逼孩子优秀。
或许,父母不能给你想要的。但是,他们能给的一定是自己竭尽所能最好的。
我们能否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多一点理解?我们能否在自己年少时多逼逼自己?
于我看来,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这,既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也可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一份底气和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