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之死,告诉你留学生想毕业有多难

2019-07-22   北木教育


“论文被顶级学术会议接收之后,留美博士陈慧祥毕业在即,却在会议召开前夕自缢身亡。通过遗书,陈慧祥指称,那篇论文是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也是其自杀的直接原因。

但在采访了陈慧祥众多的朋友、同学和导师后,我们发现,‘问题’论文只是压垮陈慧祥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之前,漫长的海外求学生涯里,他曾长期处于复杂困境当中,而用陈慧祥一位朋友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有更好的解决途径,不至于让任何一个人处于如此的困境’。”

——记者 | 王海燕

陈慧祥放在中国绝对是学霸级的学生,他在2013年研究生毕业时,收到了两所学校的邀请,一所加拿大高校,另一所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在美国的各类榜单上排名30名左右)。他选择了后者,师从该校电子工程系的终身教授李涛,主攻计算机体系结构。

陈慧祥初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很多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人生规划,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在旁人眼里也是前途一片光明。然而,经历了5年毕业无期的博士生涯,陈慧祥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动之情,剩下的只有迫切想要毕业的焦虑。

在美国,博士毕业往往没有硬性要求,几乎由导师100%控制,而在李涛门下读博并非易事,李涛要求自己的博士必须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顶会论文才能毕业。

普通人很难确切体会两篇顶会的难度,李涛在2017年一次采访中提到,这一领域的博士生如果有3篇顶会,就可以在美国找到名校教职了。

为了能顺利毕业,陈慧祥每天夜里2点才睡,第二天早上5点起床赶Paper,到了晚上8点还要去实习,且5年没有回国了。

好不容易终于熬到发表第二篇顶会论文,眼看着马上就能毕业,却因为论文出现严重的学术错误,而李涛无视这个问题执意要求陈慧祥发表,在和李涛沟通无果之后,陈慧祥因为长期以来的学业负担,以及对内心道德标准的坚持,选择了自杀,以死明志。


看完这篇报道,不少人觉得陈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避免悲剧的发生,而不是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么,在国外读书,毕业真的很难么?学生和导师是怎样一种关系?怎么才能顺利毕业呢?

以美国为例,多项数据都表明,美国毕业率很低。只有不到一半(45%)的学生6年内在同一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大约12%的学生转学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总毕业率57%;12%的学生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仍注册在读;近三分之一(31%)的学生辍学。

虽然前有陈慧祥的故事,现有数据证明在美国毕业有多难,但这些并不是为了劝退大家,而是想告诉各位拿到大学offer只是跨过了第一道难关,更重要的是对待学业必须拿出百分百努力才能顺利毕业,修成正果。

在美国,导师和研究生是“雇佣关系”

一般说来,美国的研究生也称导师为“老板(boss)”,这与中国的情况比较类似。

美国的研究生大多数都有奖学金。奖学金主要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的学费,还要支付研究生的生活费。一般研究生每年的学费都在2万美元以上。平均说来,研究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600美元-1800美元之间,也有高于这个数目的。这样的生活费可以使研究生在美国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做到“衣食无忧”。算上学费和生活费,导师为每个研究生每年支付的费用在4万美元以上,因此导师的确是研究生的“老板”。


可以看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雇佣关系”美国的导师权利很大,导师决定是否录取研究生,有开除(fire)研究生的权利。当然研究生也可以fire导师。

而对于本科生来说,导师的作用也同样很关键。绝大多数美国大学会为每一位入学新生指定一位教授作为学术导师。学术导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的学术兴趣,以及确保学生完成学校所有的毕业要求。

在大一、大二时,学术导师一般会鼓励学生上不同领域的课,以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同时满足大学的博雅教育要求。到了大三、大四,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那么学术导师就会相应地确认学生理解所有的专业要求以及毕业要求,以确保学生能够按时毕业。

另外,如果学生有意在大三时去其他大学参加交流项目,也必须与学术导师沟通,征得学术导师的同意。


怎样才能按时毕业?仅是埋头苦学是不够的

在美国,期末考试的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论文、小组作业、学期演讲、期末笔试,这些是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项目,但也往往是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致命弱点。

1、保持95%以上的出勤率

不像中国大学,只要出勤率看得过去,到最后老师还是会让学生顺利毕业,而在美国大学都采用小班教学,一般要求学生的出勤率在95%以上,否则会影响毕业。


2、修满学分,认真对待期末论文

如果想要顺利毕业一定要修够的学分。一般本科学位4年,约120学分;硕士学位 2 年,约 40 个学分。

在美国,多数课程都会有论文,而且论文的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

3、主动沟通交流,小组作业很重要

小组作业通常会在学习半学期后展开,这也是西方教育的传统,在学生的整个考评中可以占25%的成绩。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合作对象,组成一个五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半学期的学科研究,最后完成30分钟的学术演讲。

而且在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也是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以听为主的中国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

4、做好心理建设,理智面对落差

留学生初到国外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有很多学生的状态都比较松懈,导致课程会跟不上,要及时调整心态,必要时向导师寻求帮助。

5、入行随俗,融入环境

认真了解所在地区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校规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也是留学生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


国外大学宽进严出,只有50%的毕业率真的不是说着玩儿的,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们一定要做好熬到头秃的心理准备。

当然,除了这个,更关键的还是要做好语言准备,很多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因为语言不好导致的。语言测试的第一关就是雅思托福,在这里,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复习资料,为同学们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