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如何培养一个人的修养器度?

2019-10-16   良知修行

王守仁,字伯安,求学者皆称其为阳明先生。

守仁一生事迹多彩多姿,学说著作也多,尤其对儒家学理有深刻研究,虽然守仁本身聪明绝顶,然而这都是守仁一生努力追求才达成的。中国历代圣贤人物,到守仁为止,守仁以后直到今天,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尚不多见。

(下文引自王阳明《语录》)



志道恳切,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己,不可不察也。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矣。


一个人恳切地追求生命的智慧,自然是表现一种对智慧的热爱;但是如果追求得太急切了,反倒变成一种要求速成的私心了,这一点要有能力分辨才好。

其实平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又何尝不是蕴含着天理呢?只要我们心中能够随时警醒自己,凡事依着良知去做,久了以后,自然能够将各种道理视为当然。

孟子教人自我锻炼的时候,要像农夫种稻一样,不要忘了去浇水除草,可是也不要嫌秧苗长得太慢,而将秧苗拔高一点助它生长,因为只要拔高一点,秧苗就会枯死,一定要循序渐进,工夫下得深了,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


一个人的修养器度如何,平常小事情上看不出来,一定要遇到重大的利害关头,经历变乱,遭逢屈辱挫折的时候,才看得出来。

往常令自己容易生气发怒的事,现在能忍耐得下,平常令自己惊慌烦恼的事,现在也能镇定不乱,这才是修养的功夫见了功效,并且正是自我锻炼的好机会。

要知道天下的事物虽然变化万千,但我们面对这些事物时,情感的反应却只有喜、怒、哀、乐这几种,只要能控制自己这几种情绪,求学也好,服务社会也好,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


求学者求为圣贤,心中必须没有一点自私的欲望,而充满了纯粹的天理;但是要做到这种程度,必须时刻警醒,在心中私念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多多培养公正的心怀。

一旦有私念,在它刚萌发的时候就极力克制,千万不要让私念继续发展,做出行为来,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好办法了。



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传记之讹缺,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


古往今来,世人心中的感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古代帝王制作各种礼仪规范让人遵循,都是观察人的基本情感,然后立下规范,使他的情感一方面能够得到排遣,但一方面又不至于太放纵而漫无节制。

到了后代,在我们心目中也许觉得有许多不恰当的地方,这如果不是古人记录流传的时候有了脱漏或错误的地方,就是古代和现代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所以我们才感到格格不入。

所以遵守礼仪规范,若只是死守着古代典籍上的教训,尽管心中觉得不对劲,仍然盲目地照着去做,反而是不合礼的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