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时候的眼神和动作应该要这样,才更能表现出人物当时的情绪”,一位穿着灰色长袍的老人,正在声情并茂地给三个小徒弟示范如何说评书。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声音的高低起伏,里面都充满了“门道儿”。眼前这位已过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云南评书大师——汤克文。
云南评书以昆明方言为根基,不但继承评书艺术基本特点,还有浓郁的云南本地特色。云南评书发祥于明末清初,荣居中国六大评书之一,是云南汉族重要曲艺之一。鼎盛时昆明说书人上百位,遍布老昆明城茶铺。云南评书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坐馆说书”,在一个茶馆一说就是一年甚至几年,换书不换人,老虎不动身。
讲书的形式很简单,讲究却不少。一个人演绎唱念做打,玩得是手、眼、身、法、步,还要熟背诗词歌赋,正典野史,要奇特、热闹、紧凑、利落、干净。
01
开口饭
一人一嘴一出戏
汤克文1946年生于苏州,学在上海,之后随父母迁居昆明。不仅学过苏州评弹,也学过戏曲和舞蹈,最终和云南评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64年,18岁的汤克文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昆明方言,在昆明滇剧团旗下的演出场所——光华剧场说了人生首场云南评书。一出《肖飞买药》技惊四座,从此汤克文便开启了评书生涯。他师从朱光甲,又吸纳了仇炳堂、宋新仁、雷振北等人评书表演中的一些技巧,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云南评书表演技巧和风格。
汤克文说云南评书至今已55年,一口纯正的昆明话加上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总能用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在那个电视和手机并不普及年代,汤克文一人就能演一出戏,说书的茶馆里被挤得是水泄不通,连窗户上都爬满了人。
02
声名起
坐馆说书名声噪
云南评书最考验说书者的,就是即兴创作能力,同一出故事却能说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云南评书的精神,也是让汤克文迷上云南评书的原因。这么多年来,汤克文不仅说评书,自己也创作了数十部评书作品,《拓东城的传说》、《茶花仙子的故事》、《刀劈马排长》、《拼爹》、《钱南园智斗贪官》等都是老昆明人耳熟能详的评书作品。
一场评书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里要把一段故事的精华表演出来,还得让观众喜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汤克文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能把最普通的故事讲出最独特的味道,而且说什么演什么就像什么。2002年汤克文受邀在昆明市广播电台演播《七侠五义》,一直联播了八个月,全昆明城的出租车司机每天到点都会停下车来听广播,汤克文和他的云南评书一时声名大噪,随便上个出租车就会被认出来。
03
谋传承
云南评书盼后人
“没有了观众,没有了舞台,我的故事要说给谁听呢?”随着电影、电视剧甚至是互联网的盛行,评书慢慢失去了原本的“江湖地位”。曾经茶铺人满为患,到如今竟然连舞台和观众都没有了,汤克文有种深深的隐忧和失落感。汤克文怕的不是没人听他的评书,而是怕云南评书这种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汤克文不想就这样放弃,他一面辗转于各处说书,一面又整理了自己的评书故事和对云南评书的理解,发表在网络上。很多人通过他的故事和文字,对云南评书有了新的认识。1987年,汤克文成为了云南评书代表性传承人,更加坚定了他传承云南评书的决心。
在盘龙区文化馆的支持下,汤克文把云南评书这项“非遗”带进了学校,在拓东二小、环城一小,举办了“评书传习班”,培养了一批小传承人。迄今为止,汤克文在学校里教授几百名学生学习云南评书。汤克文明白,学评书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但是他希望在这些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评书和传统文化的种子。
如今73岁的汤克文,体力已大不如前,但是依然为“云南评书”这项“非遗”艺术贡献着余热。只要预约满一定人数,人们依然可以在真庆观的盐隆祠的古戏台上,欣赏到汤克文《钱南园智斗贪官》的云南评书的风采。
只要套上长袍,汤克文瞬间就变了一个人。长袍一撩,扇子一打,醒目一拍,熟悉的云南评书大师又出场了!
他眼中的匠人精神
汤克文——匠人精神,就是要在困境中锲而不舍,在顺境中精益求精。
主办/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
策划/信息岛传播&鹿鸣文化
执行统筹/陈昉
审/潘璇 贾杰
文/万文静
编/潘璇
设计/张楠
图/李凯毅
摄影/月光轴文化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