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羞辱、变态苛责、挫折教育……他从油腻男星直接到恐怖爸爸?

2020-01-02   伊姐看电影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6(不闲聊)

文 | 伊姐(周桂伊) 冰柠

被全网接连骂了好几天的“杨烁教育方式”有了最新进展,因为愤怒的网友纷纷去杨烁老婆的微博下留言“你这个母亲是怎么当的”“你老公根本不爱你和孩子”“你一定要守护好你的儿子”,杨烁本人亲自下场承认错误。

很多人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先回顾一下。

杨烁因为在亲子综艺节目《一起出发吧》(原名《爸爸去哪儿》)中对儿子的粗暴态度上了微博热搜。

杨烁的教育槽点太多,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吐起,简单归纳一下。

第一,要求苛刻而无理,毫无必要。

下车要按照杨烁的路线走,走错要重走,有点扯,孩子连自己决定怎么走路的权利都没有吗?

衣服要拉好,包要背好,看得出他儿子非常紧张。

走路不要内八字、脚尖要冲前。

第二,日常沟通语气严厉,算得上毫无温度。

动不动就用命令的口吻呵斥孩子“快点走”“快点穿”“你怎么回事”“我是这么教你的吗”。

注意看第二张动图,杨烁气到眼球快速转动,面目狰狞,很难想象他面对的是自己的儿子。

语言羞辱、变态苛责、挫折教育……他从油腻男星直接到恐怖爸爸?

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羞辱性打击。

因为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想法选到距离近的房子,拒绝在找房子途中抱儿子,理由是“他选的就要自己承担”,不仅如此,还一路冷嘲热讽:“你不说5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

他问儿子:值不值得,儿子说,值得。

他嘲笑,你再跑更远点,更值得。

第三,强行设置挫折教育。

他认为自己不帮孩子,给孩子设置障碍,是在对孩子进行好的挫折教育。

这一系列“霸道总裁育儿”的操作看得网友童年阴影都出现了,微博满屏留言都是——

打压式教育和诈尸式育儿真的会让人变得“自卑”“没底气”“社恐”。

父母最可怕的育儿场景我觉得是“失控”,在心理层面上,给孩子造成长期的恐惧和压力,而父母本身甚至毫无觉察。还是要说杨烁那个眼神,他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提出一种心理叫“习得性无助”,是指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在否定、训斥和惊恐里长大的孩子,会惯性自我压抑,即便成年后,拥有了完全自主权,依然敏感多疑、暴躁易怒、行事过激。

因为负面情绪是会滞留在体内,形成记忆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事发生在杨烁身上,我还真就不太奇怪。

判断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父亲,首先你要看,他是怎样一个男人。

大家知道杨烁是因为小包总,《欢乐颂》让他一夜之间就为大众所知。

之后的杨烁,找到了自己的“安全定位”,对着霸道总裁这个人设,一头扎了进去。

和唐嫣合作《时间都知道》,饰演集团老总。

杨烁的表演是“全程平静”。

唐嫣梦境里,杨烁不认识她,她失望地冲着杨烁大喊:“你不认识我了吗?”杨烁一脸平静。

舅舅批评他对待家族企业懈怠,他“一脸平静”。

听到唐嫣说项目出了问题,他依然“一脸平静”。

面无表情是杨烁对于"霸道总裁"最多的呈现方式,端着,显得高深莫测,但传递到观众是很脸谱化,同时非常紧张紧绷的感觉。

和古丽娜扎演《归还世界给你》,让杨烁获称“油管”。

种种剧情不提,仅仅几个动图,基本就GET了辣眼睛的撩妹方式,比pua还狠,几乎游走在性骚扰和强行暴力的边缘。


语言羞辱、变态苛责、挫折教育……他从油腻男星直接到恐怖爸爸?

大家当然可以说,这些剧的编剧导演有问题,但每一个人物,都带着演员自身的理解,杨烁对“霸道总裁”的理解就是很浅薄,这点无需置疑。

杨烁70后,演艺之路由北漂开始,为谋生做过很多工作,服务员、卖烤串的、印刷工、夜店打碟、街边给人画画……

这些他在早期访谈节目里都提过。

一个过于夸大自己性魅力的男性,本身都有点自卑,这种生活突飞猛进的落差和文化素养的缺失,我猜想,杨烁对于“在娱乐圈打拼”这件事,应该是非常珍惜,又非常紧张的。

这种紧张,首先体现在他的亲密关系上。

在《我最爱的女人》里,杨烁很少对妻子开怀大笑。节目组设置老婆弄脏房间,即便老婆在撒娇,杨烁也满脸写着不耐烦和抗拒。

即便在放松的游戏环节,他也很难真的松弛下来大笑。


人人批评杨烁做的不对,但他本身,其实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受害者。

杨烁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十几岁就被父亲打到离家出走,好几年都没有回家。父亲打他的凶狠程度,搁现在的话,要去告都该坐牢。常常被父亲冤枉,父亲总是用他自己的想法去评价他这个儿子,让他到现在都耿耿于怀。

杨烁有没有在自己身上去弥补这些过失?

我觉得大概逃避更加是他选择的方式。

他承认过,七年里,自己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

所以,真人秀上有这样的崩溃,因为:孩子是亲生的,但基本是个陌生人也是真的。

有时候很感慨,原生家庭的恐怖就是,如果没足够大的觉知和能力,轮回就会一直发生。

这个节目让杨烁收获更多的攻击,但让人欣慰的是,杨烁开始反思。

对啊,如果他不去反思,“父亲的债,最后不都是儿子来偿还?”他的某种失职,之后是孩子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去解决“偿还”的。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提到因为父母生活在国外,自己从小一个人长大。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相处,跟父亲很冷淡,甚至一直怨恨父亲。

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变得叛逆,因此还做了些错事,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来。

陪伴和陪着,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杨烁在节目里,虽然人和孩子在一起,但没有互动和交流,没有语言和思维的输入和输出,只是呆在孩子的身边,这种陪伴,有跟没有都一样。

我很喜欢法国儿童教育专家卡特琳娜·盖冈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中说的一句话——

“与孩子一起度过那些温暖、快乐、亲密的时光,带给他们活着的乐趣,才能称为陪伴。”

长期以来,大家总在讨论“温和的父母”“正面管教”,老实说,从来没有对孩子生气的父母,我没见过,也不认为它有必要性——污水烂泥容易让人溃烂,但无菌世界同样也破坏了正常免疫。

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是没办法伪装的,你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亲密关系,就会对孩子实行怎样的教育。

最容易的教育方式是,直接做个平和的成年人,这比扮演“平和的父母”要容易得多,当然也艰难得多。

所以,当我们谈论“在教育里自我改变”的时候,不仅仅是面对孩子的时刻,而是面对自己的时刻——自己的来处,自己的愿望,自己怎么看待家庭,怎么看待关系……

希望杨烁先生在这次事情发生后,真的有时间去面对自己。毕竟,他现在正在制造的,是另一个人人生的全部开始,也是他一生经历的隐喻。

所以,杨烁今天对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我不惊讶,一个男人自己都很紧张,端着,自己都没有感受到“关系”带来的乐趣,他也很难懂得在亲子关系里,让关系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