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点评2020年经济走势:金融仍有搞头,增长必将稳住

11月22日,“第十九届中国年度管理大会”在北京举行,重庆前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深度探讨中国经济变局。

菜导今天附上黄奇帆的发言全文,并对重点进行简单点评解读。

明年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稳定在6%左右

快到年底了,大家都在判断今年增长多少,明年会增长多少,都有一个形势的预估。

我自己判断今年尽管世界经济比较低迷,美国经济也下行了,欧洲的经济也下行了,中国的外部经济走势趋低,自然也会影响我们中国自身的经济。

1到9月份是6.2%,我自己估计今年全年会在6%以上,这是一个判断,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判断,就是我们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个调控能力是双向的,一个是在需求侧,我们国家逆周期的调控,也就是说热了就降温,低了就升温,这样的一种逆周期调控,针对需求侧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控。

另外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产生一个推动力,所以在国家有效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控、改革的推动下,预计今年能够在6%以上。明年(2020年)预计6%左右,这是一个总的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中央今年年初提出的“6个稳”发展的方针

大家现在一般从投资拉动的角度看,觉得比以前要低迷,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整个中国一年的固定投资已经是要50多万亿,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哪怕这个数字增长力不像以前17%、12%或者两位数增长,现在是1位数增长,这个基数极大。

菜导点评:经济新常态就是不会再有高增长——或者说,不会再有我们之前那种粗放地扩张式增长。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调结构,保质量。

所以增速从8%回到6%并不奇怪,但上面估计也很难接受跌破6%,所以包括地方基建投资、地方楼市放松等措施,肯定还会继续出现。

投资拉动经济的时代终将过去

我们国家靠投资拉动,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时间段应该是过去了,投资拉动最经典的是2008年出现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国家4万亿启动投资,然后拉动经济,那时候出现了投资增长力一年16%、17%的增长,所以现在不能过分的依赖投资拉动。

当然我们现在也不能过分的依赖出口拉动,我们国家的出口数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基数,所以过分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也不合时宜。

消费我们始终保持在8%左右,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因为基数也很大了。

总的意思三驾马车完全依靠高增长来拉动,这已经不属于这个阶段了,基数小的时候可以,现在是不合适的,所以中央提出新常态,主要就是不靠高额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消费拉动,而是更好的、稳稳当当的持续的发展

菜导点评:不靠投资,不靠出口,其实早晚都得靠消费,毕竟靠点科技树还尚需时日,下一轮产业爆发也不知道何时到来,尽量能让内需撑住经济,或许是件好事。

美国的倒逼,反而是件好事

我们国家发展的真正动力,过去40年靠改革开放,今后的10年、20年,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今年最好的形势,就是由于美国人想跟我们脱钩,倒逼我们更大的开放。

大家一定要看到现在中国的开放形势,比1990年小平南巡时候的开放格局有过之无不及,非常大的开放力度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大家可以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新时代的开放特征跟以前有了重要的变化,比如说我们以前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现在我们是既鼓励出口又降低关税,鼓励进口。

我们最近五六年,平均每年出口增长6%左右,每年的进口增长在10%以上,所以现在进出口贸易是双向的,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非常显著的,中国市场在扩大进口,扩大进口也同样拉动中国经济,因为进口大国说明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强,因为一定是消费了再进口,所以进口的量代表了消费的能力。

进口大国说明你外汇储备多,硬通货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进口大国有定价权。再就是进口大国到一定的阶段,人民币就可以直接支付进口的货币,用不到外汇,直接付人民币。

到去年,我们国家进口出口用人民币直接支付,而不是用美元支付,到了七万亿人民币,以前基本上都要花美元,现在有七万亿人民币的进出口用人民币支付,有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代表了中国的支付能力强,进口大国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标志。

菜导点评:历史终将告诉我们,川普其实才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啊……川建国的外号,真不是吹的。中美关系每到一个新的关口,就会出现标志性的人物或时间来推动双方关系的破局和更新,可能这也算是一种“国运”的体现吧。

不仅要加速开放,也要加速输出

我们国家在投资方面以前是引进外资为主,每年引进1300多亿美元,这个5年引进了6500亿,这几年我们走出去投资,5年时间投资了7000多亿,所以我们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重,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也是对中国经济更好循环的推动。

我们现在的开放是东西南北中同步开放,以前一般是沿海先开放,沿海开放以后,中部、西部过了3年、5年之后慢慢跟进。

现在我们国家开放都是同步,比如说1990年我们最新的开放叫做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这个新区的政策是比特区还特的政策,这个政策在前面的10几年、20年一直没推开。

2010年以后,十八大以后,全国一下子推了16个新区,这16个新区有6个在沿海,有5个在中部,5个在西部,东中西一起推,这两年我们又推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现在一共推出了18个,东部有7个,中部和西部有11个。

所以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东中西全部开放,一起推,因为自贸区的政策比以前的特区、新区,开放的高度、深度又有新的内涵。

菜导点评:客观层面来说,当各种新政新区新规划利好从“定点定量”授予变成“批发跑量”了以后,能否起到上面规划的效果,本质上还得看地方自己到底争不争气。

拿个所谓的利好画饼然后到处忽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外资玩家跑步进场,市场选择更多

我们国家以前是工商产业,比较彻底的开放,但是在金融、服务业、服务贸易,基本上没太大的开放。有时候说外资可以办银行,但是办了20年的外资银行、30年的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只占整个中国金融资产的1.8%。

我们的工商产业,外资开放了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开放,工商产业里面外资的资产占整个资产的30%,通过这个比例就看得出这个是彻底开放了,那个是相对开放。

今后中央提出来要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对服务业、服务贸易、金融业比较彻底的开放。

可以这么说,中国越来越开放,而开放一定能带来进步、带来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

菜导点评:上面提到的金融业、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业的彻底开放,其实算是对当年入世承诺的迟来的兑现吧。

现在国内的相关领域的玩家也已经足够强大了,外资的入局也就是给市场多一些选择,并不会真的翻天覆地,把持命脉了。

要把对外开放合作的主导权把在自己手上

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具有长周期意义的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为动力,现在如火如荼的在中国大地上推进,只要在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丧失动力,就会不断的进步,所以我对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所以我说年内6%以上,明年6%左右是应该有信心的。

要说产业的话,我们在座的企业都是内行,都是企业家,怎么发展呢?自己的脚穿什么鞋,自己最理解,我这边要说的话,我们国家现在有五六个方面的政策,顺应这种政策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比如说最近18个自贸区,自贸区聚焦的政策最核心的,它不是保税区,不是以前的开发区,搞工业搞什么,自贸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6个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物流自由,还有数字经济的自由,还有人员进出就业的自由。

在这6个自由下,中国经济的服务贸易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恰恰在服务贸易上,不管是在座的还是整个国内,这一块在过去的几十年做的不够好,我们的服务贸易一共七千多亿,出口才2000亿,进口2000多亿,逆差3000多亿美元,效益很差,劳动密集型。

是我们自己家里的服务贸易都让别人做了,比如我们有4万多亿美元进出口货,这个4万多亿美元进出口所对应的服务贸易,4万多亿美元要结算、要保险、要国际物流仓储运输,大部分外国人在干。我们自己怎么让别人去做服务贸易呢,说明我们这块不够发达。

这一块如果有机会涉及,在自贸区的政策推动下,这一块原来做不起来,现在就做得起来。

菜导点评:6个自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希望能尽量通过逐步分割、逐步替代的方式,降低对于某最近闹事的城市的依赖。

只不过这个需要过程,毕竟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套路,还是西方那套,所以某城还可以恃骄而宠一段时间。

金融的创新,仍有搞头

第二个,我们现在的产业链制造业做的很宽,但是产业链上的服务企业大部分是外国企业,同样在产业链、供应链相伴随的服务企业,大量的外国公司我们开放,我们自己发展都是可以的,现在是大量的外国公司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企业注册点都注册在香港、新加坡等境外。

如果注册在境外的外资,我们欢迎注册到国内来做制造业服务业,另外也可以做这方面的服务业。外资来办金融机构也是服务贸易,学校、医院文化方面也是服务贸易,数字经济也是服务贸易,这一块可以展开。

除了顺着服务贸易把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用好用够以外,第二块现在中国制造2025,时间点也就是六七年的时间,这方面有九大行业,如果涉及到这个行业应该非常扎实努力的展开,这九个行业都是战略信息制造业,包括机器人等等一共九个方面,时间关系不展开。

第三个,ABCD的数字化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形成的数字化平台,在5G的背景下搞产业物联网、互联网等等,这块有许多的业务可以做。

我们现在如果想搞金融,你现在再去搞银行、保险、证券意思不大,大机构早就把市场占领了,但是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这一块方兴未艾。

如果说过去5年你们搞了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房产公司、工业企业可能都搞了一些全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但这些金融机构脱实就虚,自我循环,现在资管业务一搞可能2/3都趴下来了。

前途是你趴在那里有几百亿、几千亿坏账,合理的方向是这些趴下来的金融机构,照样可以重组,和实体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结合,为产业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服务不会坏账,实实在在,今后的空间极大,这也是一块。

我这么举例子都是大方向、大趋势上,中央政策也鼓励的,更重要的是市场决定未来,市场上这一块空间很大,所以跟着市场走、跟着国家的政策方向走,我相信大家的前景都会很好。

有一句话不能忘记,我们现在每个企业都在各行各业内发展,一定要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未来,如果你不出现新领域,又把自己原来熟悉的东西熊瞎子掰苞米丢一块捡一块的话,那也是得不偿失。

所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与时俱进的用技术改造创新发展,同样是很有前景的,谢谢。

菜导点评:这几年一提到金融创新,坊间都有点怕了。希望接下来这一轮,能有清晰的底线和规则,能有强制性的约束和规范条件,也有明确的受众和风险控制措施。

别再把创新的事情搞得一地鸡毛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gnAqW4BMH2_cNUgLP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