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肉类的喜爱,是亘古不变的,现如今随着发展,肉类也成为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然而,饲养这些动物需要占用全球大约70%的农业用地,耗费全球约60%的谷物资源。
除了耗费地球资源之外,禽畜养殖还对环境造成极大压力,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30年,禽畜养殖产业排放的CO2气体将占据全球排放温室气体量的一半。
因此,随着细胞培育技术的兴起,科学家们设想并发明了一种“人造肉”技术,据说可以大大增加肉类产量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人造肉技术采用的是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科学家利用这项技术,从动物体内提取肌肉组织,从中分离提取得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并将其肌肉细胞放置于血清中进行培养。血清中富含肌肉细胞生长分裂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肌肉细胞利用这些营养成分,可在血清中迅速生长、分裂,并连结成细长的肉丝状物质。这时,再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脂肪细胞,可使得肌肉细胞与脂肪细胞交联形成类似肉类的组织,这即为通过细胞体外培育技术制备得到的“人造肉”。
“人造肉”与普通的肉类有什么区别?
形态
“人造肉”相比普通的肉类,其形态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糜状;色泽、口味也比正常的肉类要淡很多。
营养成分
”人造肉”的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为可控,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细胞的多少,调节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从而培育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
产量
“人造肉”的产量比普通养殖高,甚至高出普通养殖业39倍。理想情况下,通过“人造肉”技术,仅通过1小块牛肉组织就可培育出10000公斤“人造”牛肉。
“人造肉”存在哪些弊端?
“人造肉”有着产量高、营养成分可控等多个优点,那它是否就真的适合大力发展作为人类肉质食物的来源呢?
答案是不确定的。
“人造肉”受技术限制,目前还存在着以下这些缺点,若要大规模发展,仍需再经过一些深入研究。
成本高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单价高达4800美元/千克,远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的。
造成人造肉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原料成本高、产物产量低。目前培育细胞采用的多为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目前的售价极高,造成人造肉的成本奇高。
实际操作存在难点
“人造肉”的制作过程属于精密的细胞培育,在培育过程中,细胞对环境中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CO2浓度都有着十分精密的要求,且细胞培养液非常容易受到杂菌(如酵母菌、霉菌)污染,从而导致产物制备失败,若这类肉流入市场被人体食用,则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实际监管困难
由于“人造肉”市场发展刚刚兴起,这种肉类属于新型肉类,有关监管部门对于其属性的划分尚不明确,现有的监管法规范围也不适用于人造肉。
口感区别
目前的人造肉口感,还只能应对汉堡包、香肠等快餐式食物。若是尝试做成更有代表性的肉菜,诸如牛排、红烧肉等等,口感离普通肉类差距甚远。
更多投资热点
敬请关注珠江频道
周一至周五晚17点40分
《今日财经》
编辑 | 大颖
广东电视珠江频道
微信公众号
GDTVZJPD2013
微博@珠江频道
给珠珠加鸡腿,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