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玥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周三(10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修例风波之下,社会期望政府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着力解决包括土地、房屋、贫富差距等积压已久的深层次矛盾,持续发展经济,重建市民信心。
此次施政报告,着墨最多的也是土地房屋政策,其中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计划运用《收回土地条例》回收3类私人土地兴建公营房屋,估计可以回收700公顷左右,预料其中450公顷在未来五年就可以收回。
另外,港府也接受土地供应小组的意见,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包括“明日大屿”人工岛计划,预计人工岛可为香港增加1000公顷土地。
报告已出,人们关注这些措施如何落地。
对此,深圳卫视&直新闻客户端记者专访了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黄友嘉曾经担任香港特区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主席。他认为,落实土地房屋政策,政府应该多设定一些具体指标,又建议多向市民做说明,凝聚共识,让他们明白“明日大屿”计划有利于市民福祉。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
以下为专访文字实录。
直新闻客户端记者:特首施政报告出炉后,社会评价反应不一,您怎么评价在目前的局势下推出的这份施政报告?和以往有何不同之处。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整体来说,今年的施政报告比较特别,特首也承认今年筹备时间有些不足,因为刚刚好这四个多月香港发生了很大的政治动荡,我想政府也是在忙于应付止暴制乱,这样的话今年报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特别短,整份报告才20版,相比起来去年的报告是有80版纸的,大幅缩减到1/4到1/5的。
第二个不仅短,而且只聚焦了几个方面,篇幅最多的是土地和房屋政策,还有提到一些民生和经济的措施,所以整体来说是一份很简短的报告。(以往)像大湾区、“一带一路”等议题以往着墨比较多,这次比较少。我想政府也考虑到了目前整个香港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以想这个时候聚焦在本港的民生问题,特别是土地房屋方面,我觉得这也是自然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做法。的确,土地房屋是香港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也都是社会矛盾背后最大的一个原因。
直新闻客户端记者:特首的施政报告提到土地政策,表明会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棕地盖屋,但好多人担心是空头支票,您之前任职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主席,对政策的落实情况乐观吗?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我想(要落实这个政策)很大程度上要看政府的决心。过往来看,香港政府比较尊重私人的某些权利,所以一直没有大刀阔斧使用这个《收回土地条例》,而是一直在倡议《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基本上也是拿一些私人的土地出来,让官方和民间共同发展这样的一个计划。
这次政府在土地政策上表现出了一个比较大的决心,想用《收回土地条例》大幅扩大土地的供应。不过魔鬼总在细节中,我自己觉得政府应该将这样的计划具体化,多设定一些指标。
香港是一个很讲程序的社会,例如特首在《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中说,私人土地拿出来后,政府可以一起合作,70%新建的房屋可以作为公屋或是首次置业的房屋;另外30%可以给发展商卖的。开发的费用可以在地价里面扣回,特别是在基建方面的投入。但过程中会不会被人说会造成利益输送,政府就承诺会提高透明度,比如成立委员会、经过城规会等等。很多时候这些程序听上去是合理的,但往往很多事做不到或是拖得太久,就是因为走这程序的过程太过官僚,所以不能成事。
我想特区政府不能够落实“硬指标”的话,比如每一年透过这个计划,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拿出多少公顷的地、能盖多少楼,这样的具体指标。我想如果政府不这么做的话,能不能落实(施政方案),真的是一个问号。
直新闻客户端记者:您刚才提到香港公共行政系统很重视程序,那比如说想加快审批速度和落实速度,像立法会逐条审议,有人就建议打包审议,您觉得行政和立法机关是不是真的需要改革?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这要从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政府内部行政方面的工作,特首一定要大胆放手去做、去推。特别说到例如棕地、私人土地,政府要勇于和私人发展商、地主讨价还价,如果不是很有魄力、不能在某些方面勇于承担的话,譬如谈如何补地价等,每一样事都很保守的话,其实是做不成功的。所以我觉得特首自己走内部程序,固然应该是要大胆和有承担地去做。
至于立法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立法会的权力和政府的行政权力是分开的。所以立法会不愿意配合的话,政府的很多方案也是做不成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土地计划里面包括“明日大屿”计划,第一步是要先做填海的研究计划,而这方面是需要立法会的拨款的。如果立法会采取一些不合作的态度的话,“明日大屿”这个计划的第一步都走不出来。这点上政府是没办法改变这个事实的。当然,政府需要做的是走入民间,去说服他们接受“明日大屿”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土地让香港发展的,用民间的共识,去促进立法会配合政府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但政府要做的就是要承担,去争取市民的支持,这方面政府真的需要加大力度。
一些香港市民对“明日大屿”持较简单化的观感,把填海等同“不环保”
直新闻客户端记者:您刚才说到去年施政报告中大湾区都占了很大的篇幅。但今年来看,大湾区几个城市里,首先深圳做到了先行示范区,然后广州和澳门在研究成立证交所。 您觉得香港在国家的政策蓝图中还能否保持竞争力?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大湾区里香港以外的城市,包括深圳、广州、澳门和其他地方,他们当然自身都在追求最大和最好的发展,这是很自然的。我自己看的话,香港这几个月发生了这么多事,而有些问题可能是短期内没那么容易解决的。而大湾区里的一些城市的发展需要快马加鞭,补上空缺,我觉得这更加需要去研究去推进的。特别是澳门,看看在博彩业之外,是否能拓展其他像金融等产业发展,我觉得都值得研究。对于香港来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氛围也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被复制的。不过对于深圳、广东自贸区,是否可以探讨进一步的大胆尝试,多用和国际接轨的政策。
在六个月之前,内地很多人说深圳不需要大胆尝试新的政策,因为香港已经扮演了这个角色。但今天要重新想一想,既然香港都受到这样的冲击,大家意想不到的冲击,是否(中央政府)应该都要有两手准备呢?更加完善深圳这个离岸的平台的话,也就更加巩固大湾区的发展。
直新闻客户端记者:香港也是人才中心,这次修例风波到现在还没平息,我听到很多声音,国际人才现在不敢来,本地人想移民,还有很多港漂(新香港人)对香港的前途都感到比较迷茫。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人才方面呢,香港的确作为一个金融中心、还想要打造创科中心的话,都离不开人才的。香港现在有一批人才,但我们其实是要不断地吸引新型人才的,特别是真正做到一个人才汇聚。过往在人才汇聚方面香港做得不错的,但这次社会的动乱让香港形象受损,吸引力大减。
我想短期大家都没什么办法,只能希望止暴制乱之后,等社会气氛平静下来。有人说虽然香港动荡,但最终大部分人在香港生活还是安全的,可能需要慢慢恢复大家对香港的信心。大部分香港人都在等,等平息,等慢慢恢复到以前那个包容的社会。
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让外人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对这个地方来说,别提发展了,对于整个社会的质量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影响和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