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五个半小时长途火车,特意从科隆绕道魏玛。魏玛位于德国内陆中心的位置,周围是埃特斯山,交通并不便利。
走入魏玛就走进了古典时期的德国,风景优美、古色古香,安静优雅。伊尔姆河水静静的流过,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公园,还有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都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过,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没有歌德,如果不是在历代魏玛公爵的努力下吸引了众多德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汇聚于此,这座隐藏在山中交通不很便利的小城就会和许多和它一样美丽的小城一样默默无闻。
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这个诸侯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于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
我们到达魏玛,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女公爵安娜·阿玛丽亚图书馆。这座1570年原来的寝宫“绿宫”,位于民主广场的东侧,在1691年被女公爵安娜·阿玛丽亚改建为图书馆。歌德在魏玛时看管这里的图书一直到1819年。可惜还是晚了,图书馆下午两点就闭馆了,只能拍两张宣传画过过瘾了。
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更有爱克曼与歌德在魏玛长达10年的友谊和完成在魏玛的《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故居连为一体的歌德纪念馆详细地介绍了歌德的一生及主要成就,有很多手稿和实物,对于研究歌德的人来讲非常有意义。
歌德故居
故居前的小花园
后面白色建筑就是与故居连为一体的纪念馆
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在魏玛,歌德和席勒还留下了一段友谊的佳话,后来人们在纪念他们时把他两的塑像做在了一起。如今塑像成了魏玛的标志。
实际上受到奥古斯特公爵资助的不仅有歌德和席勒。
小说家兼莎士比亚蓍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
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那时的魏玛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首都。
1708年到1717年,音乐家巴赫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
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他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他的作品。
还有著名德国哲学家尼采,1900年死于魏玛……这些也都是魏玛文化史上的大事。
1848年,李斯特来到魏玛担任宫廷乐长,在这里创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等杰出的音乐作品。同时,李斯特还指挥了同时代作曲家瓦格纳、舒曼、柏辽兹和他自己作品的演出,使魏玛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李斯特创办的魏玛音乐学院至今享有盛名。他的故居在伊尔姆河公园旁边,是一座花园别墅。
魏玛还是一座大学城。1919年,著名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学校——包豪斯大学在这里建立。该校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对世界艺术与设计的推动有着巨大的贡献,她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大学使这座小城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城中很多人物雕像手中都被放上了空酒瓶,大概是学生们的恶作剧吧。
如果你仔细搜索,在魏玛还能够发现许多和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地方。
这里游客很少,傍晚的小城安静的如沉睡了一般寂静。
魏玛不仅曾是德国文化艺术的心脏,而且还曾在政治史上留下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们也纷纷退位。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人们把这个宪法称为魏玛宪法,依宪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被历史学家称为魏玛共和国。现在所说的魏玛共和国(德语:Weimarer Republik)是指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其使用的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首都在柏林。“魏玛共和国”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
深藏德国中心的古城魏玛,是一把打开德国的钥匙。要想深入了解德意志,来魏玛吧。
关 注 徐 老 游
跟 着 老 徐 看 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