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培 张双强 郝万山伤寒传承班
今天在门诊遇到一位后生,被家人推上了中医大学,没兴趣,不愿意,但是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铁饭碗还是很有吸引力,和我一样,当初就是我妈一句话:“学中医吧,靠着三个指头就能吃饱饭,遇上饥荒、战争、动荡……无论哪种,甚至吃得更好”。
这位后生进行了一年的基础学习后,居然自己萌发了对中医的兴趣,成疯成魔了。
同学调侃做个鬼脸吐个舌头,停!我看看,舌质红,苔白腻,脾虚湿蕴,胃热弥漫!看到不管谁的方子就忍不住分析君臣佐使。对自己的身体异常感兴趣,为什么我越吃越少,每天就吃一顿饭,是脾虚不运吗?为什么大便稀软,是脾阳不足吗?为什么还烦躁呢?不是虚吗,不是寒吗?怎么又热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互根?本来是个人体科学问题,结果把自己问成哲学问题了。也开始研究伦理行为,为什么给老师当了一天苦力,虐我千百遍,第二天会精力百倍?这不科学……
不过他比我幸运,大二就开蒙,我对中医的开蒙比较晚,对小商小贩的开蒙比较早,早到还是胚胎的时候,就和妈妈在她店里卖东西,一直的愿望就是学金融,只恨自己分太低,没考上……
从事临床14年,坚持了14年没改行,其中的原因大家也都能猜到,就是“懒”!懒得换环境,但凡不是家里条件允许我懒,也早就改行了,如果我也背着几百万的贷款,估计今天就没有周大夫,没准是周经理,周主持,周董事长。
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当医生还是从4年前开始。那是一天上午,科主任问我,要不要跟名医馆新请的老中医抄方。当时办公都是自动化,老中医需要能使用系统和帮忙处理出诊杂事的“小助理”(请允许我美化自己)。
我刚休完产假无所事事,还在适应病房紧张的工作节奏,觉得瞎耽误工夫,专家门诊忙忙叨叨的除了打字,叫号也学不到什么,正想回绝,随口问了一句。
跟谁啊?*万山。谁?没听清楚。郝万山!啊?郝万山!!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行,去!!!
那一天我记忆犹新,就连我的坐姿,我主任站哪,周围有谁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对于我来说,就是人生命运巨轮喀的一声转向另一个方向的时刻。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做了小助理,做了小徒弟,做了继承人,做了工作站、传承班负责人,做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开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一名救助过自己健康的医生,一位挽救过自己失落灵魂的导师,也可能是因为一件事,从开车感悟出人体代谢机能,从盖房子感悟出人体结构力学,就是这些汇聚成我对中医的热爱,以及跟随郝老师的执着。
十岁时,我的志向是去龙潭湖摆地摊儿套圈。
二十岁时,我的志向是找个轻松的工作,在淘宝上做买卖。
三十岁时,我的志向是每天看二十个患者,锤炼医术。
近四十岁的现在,我的志向是与《伤寒论》死磕到底,培养出一批跟我一样愿意一辈子死磕《伤寒论》的同门。
对我带过的十几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以及在进入中学校园宣讲,对自愿报名中医兴趣班的几百名同学们的统计得知,他们有一部分是受家中从事该专业的亲属影响,有一部分是家人生病得到中医救助后为了替父母圆梦选择中医,更有一部分是被逼无奈,分数有限,选个铁饭碗,大部分人不是出于自愿。
现实中从来没有人,在儿时得到一本绝世秘籍,从此历经千种磨难,仍坚持不懈刻苦修炼,最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大侠。这种痴笨成侠的捷径故事可能正因为不存在,才被幻想,被写成书供人想象吧。
但是,我想说,在中医界,这个捷径还真的有,这本绝世秘籍还真的存在,古时“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孙思邈因见不到《伤寒论》全本发的牢骚,那时都以此为秘籍私下研读,后因孙真人有感于此,将此书传于后世,到了现在我们才有幸可见。
不知为何,现在的年轻医生都喜欢寻而不得的民间秘方,喜欢简单粗暴的什么什么药治什么什么病,喜欢神奇的这个刀法那个针法,反而对送到嘴边的食之无味。殊不知,哪种方法都有规矩,有法度,都是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得来的呀!
带着忧心忡忡之心,于是乎,在这个秋天里,第三期郝万山伤寒传承初级班正式开始招生了。我们不讲方法,只讲理论,灌输辨证论治思维!!
千万别出去再问老师,“请问糖尿病中医怎么治?请问腱鞘炎是针灸好还是按摩好?请问我老出汗吃点浮小麦行吗?”这种外行话,我绝不解释!
想知道的话,自己来听听课,自己来找答案。
咱们除了嘴能吃能说,别忘了还有个脑子也长着呢,勤思考,多临证,答案都在自己脑子里,别人脑子里的咱们不惦记。
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有人说,为什么要学《伤寒论》呢,它挺难啊,普通人根本读不懂,那就算了呗,古人的东西了,我们不要强勉什么。
是啊,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为了“普度众生”吗?
呵呵。
能不能这么想,是我们太需要张仲景了,太需要《伤寒论》了。
作为医圣,其思想不能被湮没。仲景有多优秀?有人这样夸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仲景爷爷在上,近两千年后,我们能不能再为您多拉一个粉丝群?
我们这些以铁杆中医自居的晚辈,能不能做您的知音?
《伤寒论》好学吗?
这里想简单说一下“学习《伤寒论》”这回事。
是的,为了让你们学习《伤寒论》,郝万山老师又准备了近二十年。
现在学习《伤寒论》的课程很多,有人可能觉得,做课程很容易啊,找几个人,弄点讲义,背熟了,攒点人气,就开班了,就把课程“卖掉”了。
其实,没错,事实是这样的。
所以网上有20块、50块、99块的课程,甚至1.99元的课都有。
有这样一个“大腕”,近二十年前,就讲过《伤寒论》,他的授课视频风靡中医界,二十年后,他觉得依然有必要再讲《伤寒论》,因为还有很多人不熟悉这门课,因为他要纠正之前的很多错误,因为他临证中又有了感悟想和大家分享,他就是郝万山老师。
很多时候,他讲半天课,已经很累了,稍事休息,喝口水,上来两个患者,四诊合参,现场诊断,开具处方,然后给大家讲解,这是什么病,因机证治如何,处方思路是什么,引经据典,机括圆通,现场大家总是听不过瘾。课间,请教问题、合影签字,他总是面带微笑,不辞辛苦。授课时,他简直成了空中飞人。
他讲课、看病,就都是这样的节奏。
对于不熟悉《伤寒论》的人,比如初级班,他会怎么讲?干巴巴讲效果肯定不好,他从一个个病案入手,事理融合,契合时机,几个病案能够在他的讲解中串联起来,引人入胜。这水平不是糊弄的,这是一个专业的老中医干的事。
时至今日,他在中医馆,每周5个半天门诊,病人量大,超过了隔壁的老中医,因为他喜欢仲景,深研仲景的经典,是为了有一天能够用得上。
他看病不怎么宣传,口碑,增粉、营销、流量那一套,他不玩。
说这么多,并不高明,但涉及《伤寒论》,事关郝老师的精品课,我们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来证明我们的初心。
关于初心,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学伤寒哪家行,布医道找明师,郝万山老师重讲伤寒,想做确有专长的临证医生,想打基础走师承路的中医爱好人,不听这课可不行,正巧,郝万山伤寒传承班招生了,面对一张白纸的你,面对有点基础的你,面对迫切拓展临床思路的你推出了第三届郝万山伤寒传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