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传承 探秘东坡川剧传承人的故事

2019-10-23     东坡发布



“如果没有办法预测

将来有什么机遇在等着你

那就凭着初心

坚持走下去

才会有后来的故事”

陈红,东坡川剧演员,生于1965年,长在梨园世家。



陈红和父母的合照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川剧”第五代传承人,陈红经历过川剧最为辉煌的时光,也感受过川剧日渐式微的落寞。



陈红川剧上妆照



繁华唱遍,初心不变

1985年~2009年

陈红将她自己和川剧艺术

寄托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

在那些没有鼓点声声的日子里

对川剧的初心

驱散了前途未卜的苦闷

成为她青春最深刻的回忆

街巷常闻戏曲之声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最热闹的地方,要数每座县城的川剧团。据统计,最兴盛时,川内的剧团多达326个。是川剧,担当起了那时候老百姓的大部分娱乐时光。

说起看川剧,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或许是件稀奇事。但对他们的父辈祖辈来说,踩着戏曲鼓点,泡一碗盖碗茶,看上一场或者听上一段川剧,无疑是最惬意的事情。



1958年,眉山县政府投资8万元,在正西街东岳庙处(现眉山剧场)拆庙建新剧场,眉山川剧团正式成立。


那时,5分钱可以买半斤花生,而川剧演员一个月工资可以领到20多元。于是,流失到各地的艺人,都向眉山川剧团靠拢。陈红的父母,就是那时入的川剧团。



第一代白蛇扮演者左素芳(陈红母亲)。朱家枢 摄

那段日子,眉山川剧团演职人员有近百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人才荟萃。作为东坡川剧第三代传人,母亲左素芳是团里的台柱子。父亲担纲武生,兼唱花脸。小陈红便天天跟着父母在戏台上玩耍,也是一个实打实的小戏票。



在陈红的记忆里,眉山川剧团那块儿,是眉山群众文化活动最热闹的地方。每逢有新编戏剧演出,几乎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除了台上咿咿呀呀的唱段,对小陈红来说,最有诱惑力的声音,还得数剧场门口小商贩的吆喝声,起起伏伏,令人心旌动摇。 爆米花、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只要五分钱、一角钱,用报纸一包,拿着高高兴兴去看戏。



舞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公子王孙、黎民百姓,各样角色都被演员们演得惟妙惟肖。 台下观众看到精彩处时,各种叫好声和掌声声震屋宇。

用“心”演活各个角色

记忆里,学艺的那些年就是一边挨打一边练功,起早贪黑,从未间断。

从小长在川剧团,6岁那年,陈红理所当然也成了一名小川剧演员。

小时候的陈红只干两件事:上学、练功。母亲负责教唱、做、演;父亲负责教武功。



陈红(左)陈静(右)童年时代。朱家枢 摄

陈红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岷江河边吊嗓子,然后回来练腰腿顶这些基本功。

戏学不会,练功练不好,都要被父亲用教鞭责打,在陈红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天脸上的汗水、泪水、鼻涕就没干过。



川剧团刀马旦陈红(中)

在父母严格的教习下,陈红的技艺突飞猛进,11岁就正式登台,出演《白蛇传》“水漫金山寺”中的白娘子。

在观众的喝彩声中,陈红迅速成长。



18岁时郑姑姑剧照

18岁,陈红第一次当女主角,就担纲大型历史传奇剧目《郑姑姑》中女一号郑姑姑一角。正是凭借这个角色,她获得了乐山地区川剧汇演一等奖、省川剧汇演一等奖。

《郑姑姑》剧组赴省汇演获一等奖。合照第二排左一是陈红

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在“出门靠走、通信靠吼”的80年代初,《白蛇传》这样的经典剧目能连续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上千个座位座无虚席,连角落都站满了踮着脚尖的观众。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是川剧最辉煌的一段日子。



川剧折子戏《拷红》扮相

那时,陈红在《白蛇传》《苏云庄》《穆柯寨》《拷红》等近十部剧目中担纲主演。其中,她在《白蛇传》下本“水漫金山寺”一场戏中扮演白蛇,尤为出彩。



眉山川剧团的当家戏——《白蛇传》

《白蛇传》下本是眉山川剧团的原创剧目,最是一票难求。只要开演的锣鼓震天一响,周围的戏迷听着声就能从四乡八村赶来。



水漫金山一场中的白蛇和青蛇的扮演者陈红(上)和王之勇(下)。朱家枢 摄

虽然不到20岁,但陈红已然唱功出色,武功戏一流。每每演到高台翻下、耍禅杖、白蛇缠身、韦驮开慧眼、许仙倒僵尸、乌龟盘腿走路、吐火变脸等精彩片段时,无不迎来观众由衷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



观众上台为川剧演员献花

靠着叫座的《白蛇传》下本,陈红迅速成长为剧团台柱子。这位眼睛大大的“小师妹”粉丝无数、万众瞩目,可谓那个时代川剧界的“流量小花”:“那时候,一个剧团演员,可是很风光的。很多观众去钓鱼给我们送来,还送来好多新鲜的蔬菜、水果。”



随后,剧团开拓演出市场,在乐山、仁寿、隆昌、成都、重庆、江津等地进行演出。从此,眉山这支县级川剧团名声在外,享誉川内,成为四川最好的3个县级剧团之一。

传统川剧江河日下

卡拉OK、酒吧、舞厅等现代娱乐方式加速了眉山川剧团走向萧条。一时间,川剧演员无戏可演,川剧表演无人观看。

时光流逝,风气渐开。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变迁,更多的娱乐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这让传统曲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颓势。


进入九十年代,物质生活稳步提升,大家更愿意尝试卡拉OK、酒吧、舞厅等现代娱乐方式,那细嚼慢咽、娓娓道来的川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一时间,演员无戏可演,演戏无人观看。红极一时的眉山川剧团也眼看着冷清下去。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众多戏剧团或改革或合并,不少戏剧团直接裁撤,从此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为了生活,眉山川剧团的演员们含泪收拾演出服,各奔东西谋生计。



陈红和川剧舞台这一别,就是十余年。

期间,她开过美容店、卖过服装、开过音乐茶座、在酒店干过大堂经理·····



只是,初心难忘。被时代大潮所挟裹之下的陈红,却有着一份让人难能理解的执着——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她都要求自己坚持练嗓、练功,甚至梦中也是压着嗓门偷偷练唱腔,醒来时,已是泪湿枕畔。

东坡梨园获新生

所幸,在全国曲艺团体改革的大背景下,眉山川剧团被保留。川剧之薪火尚可燎原。

时事更替,历经千帆。2009年的12月,眉山市东坡区委、区政府决定,以曾经辉煌的川剧团为班底组建“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



陈红等一批川剧演员再一次聚首。传统川剧艺术在舞台上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艺术团新的排演办公场地被政府安排在清雅的龚村。艺术团至今共出演近1400场,覆盖东坡区所有的村、社区,近500万人次观看。

川剧少年初长成

2017年,在下乡演出之余,陈红和她的师兄弟们来到眉山市第一小学,为学校的趣社团、戏剧班传授戏剧知识和基本功法。



从此,校园里就多了一批小小戏曲迷。一个动作、一个指尖、一个眼神,孩子们跟着陈红,在传统戏曲文化课堂上感受着川剧的魅力。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从辉煌与落寞中走来的陈红,更多了一份人生淡定,也更多了一份对传统川剧文化的一份笃定自信。

谈及自己的初心,陈红更是感慨万千:作为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并爱上川剧,这样,我们的传统艺术才能后继有人。




来源:罗梁 姜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OB3-G0BMH2_cNUg02_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