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火绒沟,突然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件事,说的是吉林省榆树县,因为是革命老区,在省里工作的干部特别多,他们有一个特点,办事认真,死缠烂打,你不答应他,就盯把找你——人称榆树皮(榆树在老皮之内,树干之外,还有一层黏皮层,晾干之后,打成粉,可以掺粮食吃,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各地榆树皮几乎都被扒光)。
为什么想起这事呢,我到火绒沟六天了,五天暴风雪,昨天晚上,七点刚过,满天星斗。
这也是相当于火箭发射的窗口时间啊。
这可乐坏了我,计划中的把火绒沟的老房子拍成星轨,开始实施。是我的坚守与执着感动了老天吗?至少,我这也是一种榆树皮精神吧……
我为什么要拍火绒沟的老房子和星轨,是因为火绒沟的老房子现在还成聚落地存在着,它们是时光雕刻机和历史见证者。
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旧房危房,也不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稍色丢磕碜。
我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让山外的人了解我们长白山里的先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事。
十年前,临江市委、市政府请我主持策划一次全国摄影大赛,我的想法一是缩小光圈,二是站位要高。于是,定位为中国雪村临江松岭全国摄影大赛。
当时,在临江市委、市政府班子中都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和不同意见,我们在老三队游泳池的会议室开了半宿的会议,争论很激烈。
有的人说,一个市的摄影大赛,还能叫全国吗?是不是有点大了?而且把雪村叫成中国雪村松岭,是不是高了?
还有的领导就认为,他查了一下,雪村不到七个拍摄点,能撑起一个摄影大赛吗?花费几十万,如果搞砸了,谁能担这个风险?
王术平书记、张习庆市长尊重我的意见,力排众议,我们就这样做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做对了。
我还因此被聘为临江市文化旅游经济顾问(发了聘书盖了大印)。
不必讳言,我们的事业,也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家长的喜好决定了这个家的方向甚至兴衰。
所谓因人而兴,因人而废。
一个单位的领导喜欢打乒乓球,再没有地方,走廊里也会安一张乒乓球案子。
一个单位的领导喜欢打篮球,后院就一定会有篮球场,而且爱好者众。
只要不牵涉腐败,这些都无可厚非,体育活动也是机关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火绒沟村头这棵曲柳树,已经至少看见了村里的四代人,它就是村里人的乡愁,旅行者的地标,摄影人的聚焦……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编辑:吴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