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和一个老朋友小聚,席间聊起各自现在做的事情:
朋友说自己在市区一所小学旁开了一家托管,私人作坊规模很小,但收入其实不错。
深入了解后得知,朋友管托将近50人,90%以上的孩子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依旧把孩子送托管。
父母们的理由都惊人的相似:
我们自己不专业,教不来,教了也怕误导孩子;
夫妻两人都太忙了没有办法及时辅导孩子写作业;
孩子不听话了,管不来了;
......
父母们说的都是实话,但真的只不过是想要说服自己,让自己安心把孩子放托管的理由罢了......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内心想过陪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吗?
一、陪读目的是培养这些技能
关于陪读,很多人都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家长一定拥有最专业的知识才能教孩子。
事实上陪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每次都交上全对的作业。
相反,陪读的最终目的是放手,是让孩子能独立自主、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而这,就需要在陪读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以下技能:
1、合理安排和规划时间
前几天,一个妈妈在朋友圈晒出了儿子的作业,抄了满满一页,可重点是孩子才一年级啊!
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大字不识几个,又还要自己写,这种情况,如果不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时间规划,让孩子知道写完作业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时间规划让孩子明确自己的时间安排,知道自己只有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才能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而这,会让孩子更加全力以赴!
2、善于使用各种工具
很多家长担心:
孩子在托管遇到不懂的题目时,有托管老师可以及时帮孩子解决问题。
但是在家里,我自己也不懂的时候就没办法及时帮助孩子了。
但托管老师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真的好吗?
小果不以为然。
孩子们的课后作业是源于课内知识点的,与其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我们家长可以做得更好的就是告诉孩子:
知识点就在书上,你可以再把今天课内例题都看过一遍,再来思考这道题。
对于一年级还不识字的孩子,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重新翻阅书本。
自己的教材、配套辅导书、字典、各种成语词典、近义词反义词词典......
都是孩子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书,但现在的成人习惯性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自己都不愿意去使用这些工具......
只有让孩子学会只用各种学习工具,孩子才能真正靠自己学到东西、解决问题。
否则没有了家长、没有了托管老师,孩子还是一样对着空白发呆......
3、敢于提问和寻求最终答案
家长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
一旦孩子连着几天的作业做错的比较多,老师就会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作业。
这时候很多家长就容易误解为:老师要求家长要先确保孩子作业全对才能上交。
这个误解真的很深!
老师确实要求家长多关注孩子的作业,但家长的关注点应该是在:
要注意引导孩子不懂就要问的习惯。
即便家长不会,那么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各种在线解答的APP、微信上询问老师,甚至是第二天早上到了学校以后拿着题目去问老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种敢于提问并努力寻求最终答案的习惯,会让孩子在找到最终答案的时候获得满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孩子继续积极努力的动力。
4、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担任过法国总理的甘必大也说过:
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
而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上做到让孩子独立思考。
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将各个知识点融汇贯通,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二、托管不可能帮每个孩子实现陪读的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总以为把孩子放在托管,托管老师就能够有办法帮助孩子培养这些技能。
可是我们忽略的是:
1、终极目标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
很多托管老师陪读的终极目标就是带孩子完成作业,至于孩子有没有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些真的没有这么多时间去检查,最终还是靠家长。
2、在托管班,一个老师至少要管理7个以上的孩子,甚至一个班。
负责任的老师也想对每一个孩子都因材施教,可实际去往往是老师用心顾得了这个来就会忽略那个;专心教得了这个来,又没足够有时间管那个......
3、家长自己都管不好的孩子放在托管,更大的可能是越来越差,尤其是低年级。
一些低年级家长由于自己接受不了孩子写作业的态度和速度,以为把孩子放在托管,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但实际上家长自己都放弃了,凭什么觉得一个外人可以让孩子变好呢?
一个托管老师至少要面对七八个孩子,家长凭什么觉得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变得更好呢??
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比家长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好一个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也在自己的身边,请尽量不要TA往托管推了,实在不行,也千万别做那个耍手掌柜。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赞、转发和收藏
有什么想说、想问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小果君将及时为您回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