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上多出一个“胃”,医生微创手术解除扬州小伙6年怪疾

2020-01-03     新华扬州观察

交汇点讯 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肺部反复感染……1月3日,小王持续6年的怪病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得到治愈。据了解,这6年来,患者吃下去的食物都堆积在食管里,撑成了一个巨大的“食管胃”,经过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医生成功打通食管和胃之间的“隧道”,解除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病痛。

“吃东西会感到胸口比较阻塞,必须要用水才能冲刷下去。”26岁的小王是宝应人,自从19岁那年得上了“怪病”,就经常出现进食梗阻、食物反流的症状,有时夜里醒来,鼻子、嘴巴里全是反流的食物。小王在南京、上海多处求医后,被诊断为普通的胃食管反流,通过一些抑酸药物来抑制病情。今年6月,小王咳嗽加重,发烧反复,肺部感染久治不愈,经过检查后,上海的专家告诉小王,他的肺部感染并不严重,真正严重的是他胸口处有一个“巨大的、像胃一样的容物”。

这个“容物”到底是什么?今年12月,小王来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这样的病例比较罕见。”扬大附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姚怀光说,小王患的是贲门失弛缓症。贲门是食管和胃的接口,贲门处的肌肉收缩能控制食物进入胃部,而小王的贲门环形肌过度紧张、不能松弛,食物就无法通过贲门口,便在食管里面储存下来,慢慢地将食管撑大了,“我们正常吃饭是进入胃里,他是吃进食管”。正是由于食管内堆积越来越多,食物残留物呛进了肺里,才引发了肺部感染。

“正常人的食管相对直线,他是拐了一个弯,贲门长期阻塞使食管发生了变形。”姚怀光介绍,正常人的食管不超过两公分,而小王的食管扭曲扩张后,是正常人的三倍大,和胃的形状、大小差不多。而且,患者食管内堆积物较多,此前做过三次胃镜均没有成功,这些无疑给手术增加了难度。

为了减小手术创伤,让病人早日恢复,扬大附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丁岩冰决定采取POEM术(内镜下经口肌切开术),开展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术中,医生从患者食管处打开一个“隧道”,将内镜通过“隧道”探入到贲门口。由于患者食管扭曲,内镜进入“隧道”后很难找到准确方向,经过3个小时的“探索”,内镜终于将贲门口环形肌切开,此时,痉挛的肌肉也随之松弛下来。

“一般的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是半个多小时,这次是3个小时。”姚怀光说,扬大附院消化内科一年会收治十多例贲门失弛缓症,但像小王这么严重的病例从没遇到过。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比较复杂,与生长发育期间神经元变性有关系,大多数贲门失弛缓症在早期发现,较多发生在年轻人中间,该病引发的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等严重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

交汇点记者在病房看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经可以进食牛奶、粥等流食和半流食。据了解,尽管术后“食管胃”会逐渐缩小,但患者食管很难再恢复如常。医生提醒,贲门失弛缓症较为少见,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发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体重减轻等症状,应当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交汇点记者 张晨 实习记者 刘日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Euya28BMH2_cNUgUx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