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这个转盘曾欲建地标建筑,如今……

2019-10-05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八一路和文峰路是城区要道,该转盘位于八一路与文峰路交叉口,位置重要。不仅如此,该转盘东接东城区,西连中心城区,文峰路又曾是107国道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变化备受市民关注。

那么,该转盘形成于何时?作为曾经的许昌“北大门”,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附近居民和它有着怎样的故事?

路口形成之前,文峰路斜向西北

八龙游园位于该转盘东北角,游园中建有仿古建筑观景阁,不少市民在观景阁前的广场上休息。市民李振东和几名老先生在树荫下下象棋。他告诉记者,八一路和文峰路均是城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该转盘在八一路和文峰路交叉口,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最早这里没有转盘,也没有八一路,而是备战路的一个拐点。”今年61岁的赵书振说,在他小时候,文峰路叫备战路,是107国道的一部分,跨过北边的高底河(今清潩河),然后穿过市区,通到城南的梨园转盘。“高底河后来被改造成清潩河,河道有所变动。这段备战路当时并不是笔直的,而是绕了很大一个弯。”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非常拮据,加上道路上车流量、人流量很小,把路线拉长,在与河道垂直的地方架桥可以降低建桥成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车流量激增,这样的建桥思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政府对这段道路截弯取直,也就有了今天文峰路上的八龙桥。

关于文峰路1984年的改造,《许昌地区交通志》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道路已不能适应客货运输的要求。1983年、1984年,中央、河南省和许昌地区三级政府共投资107万元,拓宽了许昌市跨街路段3.22公里,路基与路面宽均为14米,并修筑了排水沟、道牙配套工程。”

第二次大改造发生在1994年。这次改造对文峰路来说是一次路貌的大提升。“以前,文峰路上是沥青罩面。”赵书振回忆道,当时的路面因车辆长期碾压坑洼不平。1994年改造后,文峰路由沥青路面变为混凝土路面,并加装了附属设施,兼具城市道路功能。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李军丽说,备战路作为我市重要的南北大动脉,促进了许昌的发展,方便了许昌人的生活。关于它的由来,我市的各种史志中均有记载。

备战路的前身是郑州至信阳段公路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至信阳段公路的通行标准很低,仅能通行畜力车和轻型汽车。1988年出版的《许昌地区交通志》中记载,1958年,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当时的许昌地区发动沿线群众修整路基,并将辖区内部分路段筑成砖渣路面。

1969年4月,长葛县(今长葛市)北界至许昌市区塔湾段(今文峰游园附近)公路长36.23公里,按照平原五级公路标准设计重修,预算投资60多万元。重修后的路基宽8.5米,路面底层为泥结碎石。沿线县(市)采取民工建勤加补助与公路专业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修建。该段路由许昌地区公路总段进行技术指导,于当年11月竣工,实际投资132万元。

1969年12月,许昌市区塔湾至驻马店西平长67.43公里的公路由许昌地区公路总段协助沿线县(市)按平原五级公路标准测量设计。其中,许昌县(今建安区)梨园以北路段采用1958年改建的路基,以南为新设计线路。

这次大规模修整后,许昌市区内的107国道有了专属路名。《许昌市地名志》中记载:“备战路,原系郑州至信阳的一段公路,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而修建,故名备战路;原路基宽8.5米,1984年拓宽为14米,1985年因政治色彩较浓,更名为文峰路,即今许昌市区文峰路。”

转盘花坛中间,曾欲建地标建筑



1996年的八一路转盘 资料图片

张保明是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原副主任,在绿化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许昌绿化事业从最初的“各栽门前树”到简单的“一条路两行树”,再到“由绿到彩”的国家生态园林城,现在他虽然退休了,但对城市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说起八一路转盘,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

“当年,我在八一路绿化带内种了不少花木。”张保明说,在他的印象中,1987年八一路才开始进行绿化,那一年他电大毕业,印象比较深刻。随后八一路建设分车带,并在路两旁种上高大的速生杨,没几年,八一路就成了林荫大道。

如今的八一路是城市主干道,但在30多年前,这里仅是城北的一条小路。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李军丽告诉记者,八一路是1964年8月1日由驻许部队义务修建的,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而得名。其最东端仅到文化路,那里有许昌一高和许昌二高,再往东就是市烈士陵园。

1972年,文化路至京广铁路段拓宽,铺筑渣油路面宽7米,京广铁路至王月桥段宽25米,碎石路面宽7米。1987年全线拓宽延长,改铺水泥路面宽25米。王月桥清泥河(今灞陵河)上建钢筋水泥桥,延安路至火电厂为灰渣路面。京广铁路以东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机动车道宽11米,人行道宽5米,中间置绿化带花坛,路两侧种植垂柳、杨树、洒金柏和麦冬等观赏植物。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八一路和文峰路才开始交会。”张保明说,八一路与文峰路交会后并没有继续向东延伸,因此交会处仅是个丁字路口,后来八一路继续向东延伸,这里才有十字路口,但起初该路口交通压力并不大,一直没有设置红绿灯和转盘。

2000年前后,城市发展重点放在东北方向,东城区的建设日新月异,由八一路与文峰路交叉口进入东城区的车辆日渐增多。同时,文峰路还是107国道的一部分,南北方向的过境车辆川流不息,车流汇入该路口,加大了该路口的交通压力。

为此,我市决定将该路口设计成交通环岛,中心设置为直径50米宽的大花坛。“该花坛是按照我市最高的绿化标准修建的。”张保明回忆,花坛景观层次分明,种有低矮灌木和各种观赏花卉,由北向南驶入我市的车辆经过时,人们总会被这个巨大的花坛所吸引。“20世纪90年代,城市绿化树种相对单一,只有海桐、黄杨等树种。2000年后,我们又在那里种植了石楠、龙柏、金叶女贞等。”

“转盘四周装有铁栅栏,将花坛围在中间。”张保明说,当初步行经过这里的市民并不多,因此花坛四周没有设计环形的人行道。

文峰路和八一路均是我市交通要道,此处设置转盘后,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车辆从此经过时,有序汇入环岛车流中,很少出现交通堵塞。此外,转盘四周还设置了绿化隔离带,将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流分开。

20世纪末,公路货物运输方兴未艾,文峰路作为107国道的一部分,车流量与日俱增。每天经过该转盘北上和南下的车辆川流不息。“这是外地人进入许昌的第一站,为了给外地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里修建了高标准的花坛,并在花坛中间预留位置,准备修建地标建筑。”张保明说。

“这是许昌‘北大门’,是许昌的一扇窗口,该建怎样的地标建筑,当年引起不少争议。”张保明说,有人提议修座高大的铜鼎,有人建议立一尊曹操像。“那个时候,曹操的形象还没有‘翻案’,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立曹操像不利于许昌形象。”

那个年代,立城市雕塑是一种时尚,经典的城市雕塑让人过目不忘,为城市形象增光添彩,但也有部分城市的雕塑引起了负面效应。八一路转盘到底该立怎样的雕塑,人们争论不休,最终不了了之。

“这里没能建成地标建筑,还和高速公路的修建有关。”张保明说,随着1996年京珠澳高速公路许昌段建成通车,107国道顿时黯然失色。省里的领导到许昌视察都从高速公路走,谁还在意107国道上的这个城市“北大门”,更别说建什么地标建筑了。

转盘即将远去,美好却永驻心间

八一路转盘和观景阁

八一路转盘不远处就是清潩河游园,其东北侧的三角花坛也被纳入改造范围。三角花坛被拆除后,其原址上建起了八龙游园。起初,八龙游园四周建有流行的镂空砖墙,这是当年比较流行的透绿园林设计。后来我市开始“创三城”,八龙游园的围墙全部被拆除,形成如今的开放格局。

说起八一路转盘的变化,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原副主任张保明更有发言权。“花坛和绿化带中的花木都是我和同事亲手栽的。”他说,八一路转盘西南角曾有个“北方石油”加油站。该加油站虽然有些小,但生意特别好,他们单位的公车以前常在那里加油。

八一路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行道树的更迭。“以前种的是速生杨,高一二十米,枝繁叶茂,夏季遮天蔽日,树下凉爽宜人。2007年,我们统一将它们更换为法国梧桐。为砍伐这些杨树,我当年顶住了不少压力。”张保明回忆,这些杨树种于1987年,砍伐时已有20年树龄,但由于其头重脚轻,风雨天气容易倒,考虑到市民的人身安全,他们力排众议,最终将京广铁路以东的杨树全部砍掉,换上了更加美观的法国梧桐。

8月11日,记者登上高高的观景阁远眺,雨中的八一路转盘景色迷人:笔直的马路上车流滚滚,缓缓汇入这里,翠绿的花坛四周流动着五彩雨伞,色彩鲜明,愈发衬托出生态园林城市之美。

这些年,我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区环境,“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和开窗见绿、推门进园的城市美景,让许昌变得越来越宜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市交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八一路转盘计划拆除,就是交通不断进步的体现。

“现在规划已经通过,不久后,八一路转盘可能就会被拆掉。”说起八一路转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张保明直言“万分不舍”,因为那个转盘承载了绿化和交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心血,就像他们心中常常牵挂的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友。

“当年我们栽下的树木已经长大,如今它们即将被移走,真是有些舍不得。但凡事总得向前看,八一路转盘的拆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张保明希望相关部门在规划新路口时能充分利用八一路转盘原有的基础设施,将原有的花木移栽好,让它们在城市的其他道路上继续生长,为城市绿化再做贡献。“如果有时间的话,希望市民到转盘那里拍拍照,记录下许昌城市发展的美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