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刷屏的“本科生发数篇 SCI”新闻,博士要为之汗颜么...

2019-11-14   学术资源大全

来源 | 生物学霸

编辑 | 学术君

今年以来,笔者留意到本科生狂发 SCI 论文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路媒体的头条上。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 南方科技大学 2019 年国家奖学金得主胡同学在本科三年多时间里,累计发表 SCI 二区以上论文 14 篇,包括一作的 9 篇一区论文,其中 4 篇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另外,他还有两项国家专利待批。

  • 胡同学的同校师兄余同学也不遑多让。这位 2017 年国家奖学金得主、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得主、启德“最强学子”一等奖学金得主在本科阶段共发表了包括两篇一区一作在内的 10 篇 SCI 论文。

  • 前段时间刷屏的湖南科技大学大四女生任同学虽然来自双非高校,但也给出了 21 篇 SCI,10 篇一作的惊人成绩,自然斩获诸多头衔。

  •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级本科生于同学毕业时共发表 7 篇一作 SCI 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 27,其中 1 篇还进入 ESI 全球前 1% 的高被引论文。目前她已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


  • 这些本科生的论文质量和数量几乎达到博士生的毕业要求,无怪乎有人惊呼:本科生让硕博汗颜!

看着这么多优秀的本科生,笔者想问问此刻的你 —— 到底慌不慌?!

宣传论文数量现象在“下沉”

慌就对了!

因为焦虑是这个时代最不缺的东西。如今对本科生发 SCI 铺天盖地的宣传,不过是前些年报道硕博狂发 SCI 论文的新闻的一种变相“下沉”。

笔者试着搜索了该类新闻,同样也不少:

  • 东南大学刚刚毕业的博士汤同学,就读期间共发表 SCI 论文 36 篇,总影响因子 455,包括 Science、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 等业内一流期刊。

  • 四川大学 2016 级博士刘同学三年里发表论文 28 篇,包括一作或通讯作者 9 篇在内的 23 篇 SCI 论文;还有已授权及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 8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6 项。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以前看着同龄人发 sci 尚能自我安慰一番。

如今,看着无数后辈 sci 等身,我们似乎终于为自己现在不如同龄人找到了原因:打小就不行,本科还不行,所以现在更不行。

这能不让人焦虑嘛?

有焦虑,真的很正常的

其实,焦虑早已是广大硕博研究生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了。

  • 2017 年底,《Nature》在对全球不同领域超过 5700 名博士的生存状况问卷调查中:发现 1/4 的博士存在精神健康问题,12% 的受访者曾为自己读博中的焦虑和压力寻求过帮助。

  • 2018 年 3 月,《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论文进一步指出,研究生遭受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 6 倍以上。

  • 2019 年 7 月,博士生 Sarah Masefield 在《Nature》的《Career Column》撰文分享了自己读博期间对抗焦虑的经验。在文中,Sarah 说:我的经历并不特殊,读博隐含许多心理疾病的风险,比如孤单寂寞和自我怀疑。

有焦虑真的很正常的,只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些焦虑被无形地放大了。依笔者来看,焦虑主要来自这三处:

1、同辈压力

很多心理学的研究都关注到了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好像这个词翻译成“同行压力”都没毛病。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比如你看到别人读研发 SCI 的新闻后,感到亚历山大,这就是同辈压力。

2、预期压力

但事实上,读过研的人都懂,很多压力还来自预期压力。比如“白天愁论文,晚上愁论文”的女研究生。男生压力也不小,毕业找工作,娶媳妇养娃,养老人养家,哪个都不轻松。

3、晚辈压力

现在,随着资讯的发达,硕博们又要面对不小的晚辈压力。这边本科生已经达到博士毕业要求,那边又要让“硕博汗颜”。

研究生们不仅“看那前方怎么也看不到岸,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追赶”。以前是一毕业就失业,现在是还没毕业就要失业。

如何看破套路,缓解焦虑

坦白讲,你还真是最好别焦虑。

焦虑的坏处千千万,不焦虑的好处万万千。笔者已经不想再跟你多唠叨一遍。

有那个时间,咱不如看破焦虑的套路,不要让那些一不小心,或别有用心制造出的焦虑影响我们。

1、不要被幸存者偏差误导了

博士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研究生月薪 2000……

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在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少。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的是个例,研究生月薪两千更是少数。

这类新闻,以幸存者偏差来制造稀缺,引发焦虑。

2、明确自己的需求

笔者想起来了前段时间火遍朋友圈的一条广告。

图片来源:微信截图

这就是制造需求的一种表现。

具体到研究生身上,别人发三五十篇 SCI 文章固然好,但咱们按照学校要求发够文章顺利毕业也完全可以。多少诺奖得主一辈子还没发几篇文章呢!

把不必要的东西大肆包装出来,不断对你灌输“人有我无”的观念,需求就这样产生了。

3、不要被“标杆”吓到

“制造标杆”本是万恶资本家的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用熟练工的工作完成度作为基准,对其他工人进行考核。

虽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标杆本身能传播榜样的力量。但一些故作惊人的变味宣传,搞不好就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至少会给很多相关人员带来焦虑。

这种焦虑的反作用之一就是质疑,比如前文提到的任同学就曾经面临论文灌水的质疑。标杆原本是积极的东西,可现在却成了制造焦虑的利器。

沈从文说,做人得耐烦。笔者说,做人得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面对纷纷扰扰的信息,看穿套路,从自己做起,缓解自己的焦虑。

用一颗平常心把科研做好!

本文来源:生物学霸

生物学霸:这是一款丁香园旗下专为科研人员打造的公众号,你可以免费查找实验protocol、获取实用科研干货、揽读科研趣事与心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