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曾有战略类似B52轰炸机的项目,吨位是轰6的两倍,却失败了

2020-03-24   军迷哨所

中国最可惜的战略轰炸机项目,吨位接近B-52,最后却和运10一个命。

对于中国的空军来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渴望有一支强大的战略空军,要想建立起强大的战略空军,其条件就必须有强大的战略轰炸机梯队和强大的运输机梯队。特别是战略轰炸机上的建设,我国即使到了今天,相较于美俄依旧处于弱势,而且差距极为明显,仅有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图-16改进而来的轰-6K轰炸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半个多世纪,改改轰-6K也只不过勉强跨过了战略轰炸机的门槛,但相较于图-160、B-1B和B-2等顶尖的战略轰炸机,轰-6K在航程、突防能力和威慑能力上均处于落后状态。

所以,发展更先进、吨位更大和突防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对于今天的中国空军来说显得极为迫切,只有研制出更先进,可以和美俄相提并论的战略轰炸机,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需求。我们要强大,就必须要求更具威慑力的战略轰炸机,很显然轰-6K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也不会是我们的终极产品。那么我国的战略轰炸机发展之路为何会这么艰难,且这么几十年也没有取得突破呢?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提出并着手研制属于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其设计指标已经接近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不过后因种种原因下马,被迫中止。它就是轰-8轰炸机项目,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设计方案。它原为轰-6轰炸机的改进版本,被命名为轰-6I。该方案主要是在轰-6原来的基础上,在轰-6的机翼下加装两台”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以弥补涡喷-8推力上的不足。

加装”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后的轰-6I轰炸机在航程和吨位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航程提升到了8000公里左右,达到了今天轰-6k的水平。后又将轰-6I改成轰-8,采用了6个发动机的设计,其设计指标几乎可以达到当时B-52的水平。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开始缓解,6发设计的轰-8战略轰炸机采用美国的JT-3D型涡扇发动机的方案,指标上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165吨,几乎是轰-6的,军方原计划在1979年将轰8投入量产。

不过轰-8轰炸机项目最终并没有实现,介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航空工业能力,最大的障碍就是发动机不能实现国产,且采用他国发动机的方案均为民用版本,大批量采购装备不太现实,而国产发动机又不能满足需求,机身材料上和电子雷达系统均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加上当时中国的经济较为落后,难以支撑这种装备的发展。

而且当时运-10的研制已经开始,另外经济发展的调整,又不得不停止一些大型军工项目的研制计划,轰-8在这一时期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选择继续在原来轰-6的基础上改,一步一步地走。不过最后运-10也没有成功,两型大飞机的均落到了一个命运,以失败而告终,这两型飞机的失败,都体现出当时中国经济和航空业实力的不足,搞同经济和航空工业不匹配的项目,失败也是常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