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程卫东:洛宁大原的传说之二——黄龙下的小湾

2020-01-05   洛宁城事

追溯历史,翻阅人文地理资料,自觉有无数现实梦幻,在寻找历史的迷茫中。是什么原因总在你心头挥之不去呢,呵,是你想了解的史实,它总让你有所牵挂......

那山那水

小湾,不是大港口,也不是大转弯。传说;是黄龙饮水回首时形成的湾。他座落在洛宁县大原村韦寨张铁沟东,背依土龙和永和寨,南连象山怀抱,北接回龙宝地“程姓西祖坟”,西对百亩良田,路西有双泉河四季流淌。原有古寨一座,长百十丈,一面靠崖,有窑洞,三面为崖,面南有一寨门,门前为张姓祖茔和高低错落有致自然形成的梯田。东、北有数百亩郁郁葱葱的几个淡竹园,如织如画的住所,使过去何人选取?考究起来也实在不易,只知过去这里叫“三家人”。村内一棵古槐树高数丈,胸围约四米,树冠倒影亩余,护佑着他们三户人家。这棵古槐树后被人伐去,参与的同伙竟同槐树一样,惨死在了那个时期,人们都说,那是他应有的下场。

我走在小湾这古朴的大道上,回忆着人们讲述的历历往事,有的还有点迷人的神话色彩,但又解释不清。这可能就是当时清末、民初人们的思想意识,同社会背景的高度统一吧。

那人那事

小湾住的几家张姓人家随着岁月的递增,社会的变迁,人文的锤炼,祖宗荫脉的护佑,走过清代二百多年的家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从少到多,由多到少。有散到聚,再有聚到散,抗击了历史上瘟疫的侵袭、灾害的肆虐。几百口人的一个张姓大家族东迁西移,四散逃命,分布于整个豫西境内的永宁、栾川、陕州、灵宝等地。但他们的后代无论走到哪都不会忘掉祖根,他们永远都会说;“我们是永邑西大原人,八石礼后人。”

据现有资料统计和传说;在明末到清中后期,在他们祖先张学吴由晋南迁到大原的几百年中,族中出了八个“贡生”做官于豫、晋大地,惠民于当地都留下了好名声。

明末的第一个贡生是变;第二个贡生是大门以坦;第三个贡生是三门懋志;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扶沟县教谕。第四个贡生是大门懋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直隶州陕州儒学训导《山西夏县》。第五个贡生是大门耀祖;第六个贡生是三门占鳌;第七个贡生是大门的鹏飞;第八个贡生是鹏飞的儿子长泰。《洛宁县志家谱有载》。

在小湾村,人不多,儒人多,雅士多。综观大原村,明清以来历史,每个时代、时期都有西大原张姓族人在慈善、护村、护寨、护城、护族中的壮举。清同治元年,护城而阵亡的张玉振,为抚孤而守节的张和桭妻戴氏,张受位妻李氏,张怀振妻杨氏和张成振妻韦氏,时称张门双节。

历史上修庙建寺捐款出资的有;张懋正、张懋福、张玉振、张仁宗、张奇、张炳、张弘禄、张弘德、张懋全、张坤振、张仕名、张文进、张效渠、张文禄、张克振、张创立、张锡铭、张显章等不一一列举。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烈女中有载》张文典妻王氏,大原迁下峪崇阳寨阳坡后人,常于夏季在崇阳榆树岭施茶,门前施粥;冬月雇人支石渡口,人无病涉,每岁颇费巨金,不之靳惜,生一女,适段姓。父病,女割股以进,遐迩称孝焉。翻阅资料,查勘志书,张姓后代还沿着先人踏出的路,不懈努力。查碑、查铭、查志、都留下万古美名,在不断发掘扩大延伸。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小湾,一个厚重而巍峨的小湾,一个有山有水的小湾,一个令人敬慕的小湾,一个让我们用心去爱的小湾。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