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亚洲的语言和文化影响着
人类的历史和文明
它们汇聚交融,创造精彩,贡献世界
而现在
全亚洲、全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在中国北京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耀眼光彩
北京作为一座世界性城市
自古就与很多亚洲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
历史悠久的房山也有许多
与之有关的珍贵见证
方方今天带大家去看看
亚洲文明交流中的房山印记
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境内
有这样一座山
山上寺院繁荣,佛音缭绕
梵刹林立,碑塔纵横
这座赫赫有名的山就是谷积山
山里有一座灵鹫禅寺
寺里生活过的僧人们
许多都流淌着“高丽血液”
灵鹫禅寺始于唐,辽称谷积山院,元代重修时皇帝赐名灵光禅寺,明重修时英宗又改其名为灵鹫禅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和正殿等。前殿前有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立“敕赐灵鹫禅寺”碑。正殿是单檐歇山顶。正殿后檐墙两旁有辽大康四年(公元1078年)镌刻碑和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镌刻碑一块。
附近存古塔3座:一为鞭塔,建于辽代,六角七级密檐砖塔;一为铃铛塔,建于明代,八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石塔;一为东塔,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为覆钵式石塔。
说起灵鹫禅寺的“高丽血液”
与它在元代时期的重修不无关系
元朝统治者十分注意
利用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对许多宗教都采取优待和提倡的政策
所以佛、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元代都很发达
其中以佛教最为昌盛
房山与亚洲文明的交融
在元代时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春
高丽大臣高龙普出资重修寺院
翌年新寺落成
元顺帝下旨令高丽僧天湛任住持
封天湛为海印圆明通教长老大师
敕赐寺名“灵岩禅寺”
灵岩禅寺僧人全是高丽僧人
高丽人李谷所著《稼亭集》
有一首诗叫《题西山灵岩寺》
诗前小注称“寺僧皆乡人”
可见,元代不但其住持是高丽僧人
寺内僧人也“皆乡人”
高丽僧人任住持
这一事件在北京地区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元代宗教发展的开放势态
无独有偶
wan们房山不仅有佛教对外交流的痕迹
还有基督教的一支
——景教在北京活动过的印记
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西三盆山坳里的
元代景教十字寺遗址
全国唯一的有碑刻有遗址的景教寺院
十字寺遗址占地约200平方米,是国内现存比较完整的景教寺院遗址,因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原寺建于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的佛寺,唐代改为景教寺院,早期名称为崇圣院。辽代改为佛寺,应历二年(公元952年)至八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重修,元顺帝赐名十字寺,恢复景教。明清时又为佛寺。
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十字寺遗址也是北京地区有迹可考的
最早的基督教教堂遗址
在元代以前称“崇圣院”,原为佛教寺院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名“十字寺”
并改为景教活动地
寺院在早年间已经损毁
仅余殿基、围墙、石臼、石碑等
及高30米围长3米银杏一株
其中寺内保存的一块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的寺碑
记述了大都人景教长老列班·扫马
在此静修并向信徒讲道的盛况
他还曾带着忽必烈的谕旨
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后经君士坦丁堡到达罗马、巴黎和伦敦
据推断,列班·扫马很有可能
是中国到达欧洲的第一人
在十字寺遗址中
有一些别的发现
这里出土了两方带十字架的石刻
其中一方正面十字中央刻宝相花瓣
十字两侧各刻一行叙利亚文
意为“你瞻仰着,将能得到你所希望的”
又可译为“仰望他,寄希望于他”
“仰望着,寄望着”
(复制品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1919年,有一个叫哈丁的西方人
来房山考察地质时发现了十字寺的存在
向我们揭开了元代时期
基督教在中国活动的这段历史
文明之间的交流总是这样
无限迷人充满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珍贵的亚洲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为后人诉说着精彩的过往
它们是增进亚洲文化交流和
形塑民族记忆认同的重要因素
是推动亚洲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
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
平等对话、和平共处的纽带和桥梁
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打call!
本期编辑:张可 苏倾池 接力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信息来源:北京市数字方志馆
信息来源:杨亦武
图片来源:李增启 百度百科
审审核核:武宏 巴金鹏 刘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