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练习有助于“换声区”的解决
我们知道,歌唱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换声问题,如果换声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就会使声音不统一,不能顺利地扩展音域,更不能唱好高音,从而,也就不能圆满地演唱作品与完整地表现作品。我们所指“换声区”就是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甚至感到要出现破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我们必须将两个声区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实说到换声点,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也就是真假声统一的问题,掩盖一些真声声音就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这样声音的衔接才会自如。通过在学习实践中,我能感觉到哼鸣训练法对我们的换声区有很大的帮助,因哼鸣练习不需要大的音量,它是一种对弱音的控制与要求口腔的松弛度,同时,加强了腰腹肌的有力支持与控制,把声音哼在上面的鼻咽腔和后面的咽管里,这种高位置发出的声音,真声与假声基本上是混合在一起,通过快速哼鸣练习,促使声音转换灵活,真假声两种技能很好地结合。
唱低音时多用真声,唱高音时假声运用较多,唱中音则以混声为主,每个音都在高位置上带着假声的感觉成分。在练习中,喉部越松,自然,越能发出低音区的音,有利于向下发展音域。如果声音里假声的比例越大,音就越高,由此,歌唱的音域极大地得到了扩展。
哼鸣练习有助于控制气息与声音的平衡
因为气息贯穿着整个歌唱的过程,气息是动力源。“气息控制”是指歌唱时肺里的气压作用于声带,冲击声带,使声带形成瞬间的开闭产生振动将声波传递出口腔,这就要求在保证声波传送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气息来达到延长乐句。在歌唱时,用气要适度,气息控制要协调平横。这种协调平衡是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之间的一种平衡的控制能力。有时当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气息总是沉不下来,总往上跑,越唱到高音,声音整个是提着的,而不是叹下来的,然而当我们过分的去注意气息,往往则使声音僵硬,或憋气,以至于导致音准不稳。而哼鸣的用气正好能使气息均匀,节省又有控制,依靠横膈膜及腰部的周围,产生一种良好的由口咽腔,胸腔到横膈膜之间的气流通道,并具有流动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我们用最少的气息获得最大的共鸣效果,使气息灵活流畅又有支持,使声音灵巧轻松又富有弹性,和正确的控制能力,它有助于歌唱器官整体协调、配合。哼鸣练习的学习,对于不同程度、不同条件的学习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初学训练者,我们首先可采用慢速、简单的哼鸣练习,避免开口发声的紧张以及喉头上提或挤压的毛病,当声音出现空、虚属正常现象,因为气息整个是通畅的,不会出现憋气、压喉的现象,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就能达到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对于高级阶段的训练者而言,采用中速、流畅的哼鸣练习,在要求上则逐步增加力度与速度,加强整体共鸣感的要求,使在气息支持的控制下,达到声音灵活、流畅,音色圆润优美。
总之,声乐训练方法因教师而异,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异,哼鸣作为练习手段不是万能钥匙,只有辩证地分析具体问题,理智地看待声乐学习;只有师生密切配合,多种发声方法灵活运用,才是最终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
关注公众号:wyxcg8 每天送你一篇实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xstUG8BMH2_cNUgN4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