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11个民族,汉、壮、苗、彝、瑶、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全州总人口36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8%。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村寨也是美美哒!
砚山这个村寨太美!
砚山县维摩乡幕菲勒村委会黑鱼洞村
黑鱼洞村全貌
黑鱼洞村隶属于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行政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砚山县城32公里,国土面积5.27平方公里,海拔1630米,有耕地17602亩,适宜种植辣椒﹑烤烟、花生、玉米、三七等经济作物。全村共250户人家,人口总数为1166人,有村党支部1个,党员32名,是一个纯彝族阿细、阿扎支系的村寨,2018年末预计农民人均所得为10802元。
近年来,维摩乡结合黑鱼洞特有的硬件基础、软件优势,不断深入挖掘其民族文化,致力于彝族文化传承保护,着力将其建设成为民族特色浓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2019年4月25日在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开展全县民族文化联谊活动
一、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为最美民族村注入精神血肉
(一)牢记起源,不忘“黑鱼传说”。黑鱼洞的寨名源于村里有一个神奇的龙潭,每逢变天,龙潭水就会变色,之后就会有成群的黑鱼争相涌出。
村里关于黑鱼的传说一直不绝于耳,相传在这里刚刚开始形成村落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有位村民到龙潭挑水时,看到龙潭里有一条大黑鱼,从那年起,这位见过黑鱼的村民家庄稼年年大丰收,家族人丁兴旺,他本人更是活到百岁之后才安然过世。从那以后,村民就把黑鱼看做是吉祥的预兆,每到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一大清早就拿着香纸、挑着桶到龙潭“抢新水”,祈愿能看到黑鱼,以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亲人朋友健康平安。直到现在,黑鱼洞村都还沿袭着春节“抢新水”的习俗。
黑鱼洞村村名源于因此龙潭出黑鱼得名
(二)心怀敬畏,传承彝人信仰。黑鱼洞人崇敬自然、祖先和神灵,认为天神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掌握着人的旦夕祸福,他们相信天地万物有灵,信奉山石树木有魂。
一日的活动,一年的节日,一生的信仰,总与自然和神灵密不可分:山神宝地,选巨树设案保灵;坟冢墓地,择巨石刻图以祭;家居之所,树灵立牌来祀。静默的奎角与村子同岁,是村子镇水保粮的守护神;心灵手巧的阿妹绣出虎头鞋、虎头帽象征彝族人的图腾——虎,代表着对平安和力量的渴望与崇敬;山神树上缠满的红线祈求着龙王适时降雨,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人畜有水饮,粮食获丰收;六月的天火是彝家人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记载了阿细人在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历史,寄托着祈求神明保佑免灾的美好心愿……
这些与族人息息相关的活动,无不寄托着彝家人渴望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生活幸福的愿望,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底蕴。
黑鱼洞村民农忙之余欢跳弦子舞
(三)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硕果累累。黑鱼洞村素有“彝族弦子舞之乡”的美称,当地就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在民间也流传着“阿哥弦子响,阿妹脚底痒”的顺口溜。1983年黑鱼洞弦子舞创编成《草马节》参加云南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993年,将黑鱼洞弦子舞改编成《月照月寨》参加省、州、县的多次演出,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砚山彝族弦子舞于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2年在第3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弦子舞》获得银奖。
2015年2月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等领导深入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实地考察观摩彝族弦子舞发展现状后认为“黑鱼洞的彝族弦子舞作为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2015年4月27日,著名音乐人、云南省土风计划发起人、专家指导组组长陈哲等一行5人,到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调研土风计划项目实施情况,黑鱼洞的传统的弦子舞类祭祀舞蹈“顶灯跳弦”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可以向高一级的非遗项目申报,逐步推向世界。
彝族舞蹈《顶灯跳弦》
(四)传承保护,打造弦舞之乡。近年来,黑鱼洞加大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力度,分别成立了弦子制作、弹奏,弦子舞传承、彝族刺绣、民俗文化、彝族阿细语言文字、彝族山歌等6个项目传承小组,每个小组的项目传承人和负责人积极号召村里的年轻人组成学习班,定期举办学习会、培训会。
目前,黑鱼洞村有老、中、青文艺队共22支,人数共有300多人,文艺队自编自演了弦子舞蹈、弦子演奏、彝族山歌对唱等一大批积极健康、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表演以特色的民族舞蹈为主,舞蹈以“顶灯跳弦”最为有名,舞蹈其形式活泼多样,其内容丰富多彩,如“弦子舞”、“顶灯跳弦”、“金钱棒舞”,舞蹈传承至今的大致为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生产或狩猎舞蹈、表演性舞蹈和戏曲性舞蹈、健身习武舞蹈等,引领着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黑鱼洞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最美民族村建设强筋健骨
一是抢抓机遇谋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黑鱼洞抓住党和国家政策和资金向农村倾斜大好时机,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黑鱼洞村已经被创建为上海援建纲要示范村、云南省第四批“土风计划”创建示范点、文山州“州级文明村”,砚山县“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等。
黑鱼洞规划建设总投资691.9万元,用于道路硬化、坝塘修建及民族文化广场、传习馆建设等。2016年争取到了122.22万元的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和200万元的新增债券基础设施项目,用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居、优化环境、亮化村庄等。
二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美丽民族乡村。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维摩乡在保持彝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黑鱼洞的地势地貌,结合村寨特点,通过对村内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更加突出彝族风情,打造出彝族特色与自然生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村寨。并且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村小组自筹聘请保洁员45人,全力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目前,黑鱼洞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运行良好,村内卫生常态化保洁保障机制到位,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村民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保障。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扩宽群众增收致富途径。以群众致富为目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幕菲勒片区流转土地5700余亩,建设维摩乡石漠化综合治理万亩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实现劳务输出103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种植软籽石榴4000亩,且规模逐年扩大。黑鱼洞紧邻国道G80、省道206线,可依托普者黑的旅游资源,准确定位、发挥特色,通过宣传自身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大力发展垂钓、烧烤、农家乐等休闲娱乐产业,结合彝族弦子舞之乡,重点推出彝家春晚、激情火把节、特色农家菜,大力发展乡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村文化广场
三、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最美民族村建设画龙点睛
一是维摩乡结合黑鱼洞村实际制定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计划,分别制作横幅3条、宣传画6副、刷写标语4条、制作宣传栏6块,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营造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村民对道德文明知识的知晓率,激发村民讲文明、讲道德的热情。
积极开展弦子舞比赛、民族特色文艺晚会等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交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推出“道德讲堂”示范课,打造群众学习殿堂。围绕彝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化知识,每月至少开展1次“道德讲堂”,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传播和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并结合民族实际,在黑鱼洞村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彝语宣讲活动,累计宣讲3期2100余人次,用彝语对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民族自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宣讲,确保党的声音成为民族地区最强音,为不断巩固和树立新风尚的大好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三是开展 “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突出典型示范作用。黑鱼洞作为州妇联“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重点打造了20户示范户,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个别示范户的言传身教,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促进乡风文明,巩固民族团结。
黑鱼洞村文艺队
四、大力巩固文明成果,为最美民族村建设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后续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七改三清”等活动,聘请45名环境清洁员负责村内环境卫生保洁,修改完善《村规民约》,讨论通过村级卫生管理制度、农户卫生评比制度等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形成了以村组日常管理为主、政府不定期监督检查为辅的乡村建设和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当前“重建轻管”的现状,巩固文明建设成果。
二是革除陈规陋习,营造和谐家风、乡风。结合移风易俗、扫黑除恶、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活动,针对农村盛行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村内成立由食品安全员、村小组干部组成的红白理事小组,《村规民约》对村里办酒的规格和时限等都做了严格规定。如规定办客时间不能超过两天,办丧事规定不再宰牛宰羊。同时,办客要提前向村委会申请备案,由红白理事小组监督进行。通过《村规民约》的执行,有效减轻了村民负担,村内办席攀比之风锐减,不仅严刹了办席大操大办的不良之风,还增加了干群之间的凝聚力,黑鱼洞民风越来越淳朴,亲情友情逐步回归本位,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乡风。
三是着力于社会治安治理,营造和谐氛围。广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聘请5名护林员组建护村、护林、护路队,负责排查治安隐患,调解矛盾纠纷,维护村寨安全,共排查“扫黑除恶”疑似线索1条,全村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黑鱼洞村的各项工作已逐渐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黑鱼洞村乡风文明、管理明主,党员干部心齐、气顺、守纪,全村上下形成了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同心、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秀美彝寨---砚山黑鱼洞村
黑鱼洞村火把节万人弦子舞场面
风情彝寨--黑鱼洞村
山歌传承队
黑鱼洞村新春跳弦欢庆
黑鱼洞村美丽晚景
篝火晚会
砚山黑鱼洞2017春晚(完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