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常听到老人说挑点货去别的地方卖“走了好几铺路”,我那时想不透还会有这个词?如果有,那老人们说的“一铺路”到底是多远?是现在的多少公里呢?后来我查询了关于潮汕和海陆丰的一些资料才知道其中的原由。
据记载,在设置驿站之前,是由秦始皇设立的“十里一亭”开始,那时还是以步行来传递公文和军情,到后来宋代的时候,就设立有邮铺,定每十里为一铺。至今,汕尾市带铺的地名有海丰县附城镇马厝铺、公平镇高沙铺等,所以每十里路程设一驿站,潮汕话和海陆丰的福佬话都属于闽南语系,驿站在海陆丰和潮汕话里都叫“店铺”,所以老人常说的“一铺路”就是10里,也就是如今的(5公里)路程。因为旧时人们交通基本靠走,步行是家常便饭,甚至还经常要挑重担前行。因此,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走上“一铺路”、“两铺路”,并不算远。一些老人家,直到现在仍然会说“没多远,才一铺路”。
旧时,在老人家眼中,走一两“铺”路,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小意思。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听到老人家说“一铺路”,可千万不要以为才“一步路”,就认为距离很近。其实,它说的可是“五公里的路”,还远着哩。
据明朝嘉靖版的《惠州府志》中,记载海丰县的北向的一条邮路:“冷饭铺一十里,至横陇铺一十里,至新田铺一十里,至麻竹铺一十里,至杨家庄铺一十里,至赤花铺一十里,至半迳铺一十里,至车田坝铺一十里,至迳头铺一十里,至船埠头铺一十里,至长乐界一十里。”
(清朝乾隆十年《陆丰县志》中关于邮驿的记录,每隔十华里设一个驿站。)
从上述这段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官方邮路,每十里设一个驿站。这些驿站,内设茶亭或驿房,以供邮差们换马或休息。
当时,叫这些驿站为“铺”,例如“横陇铺”、“新田铺”、“杨家庄铺”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人们在计算路程的时候,也常用“铺”来计算距离的远近,“一铺”就等于十里,这是官方定下来的,而且长期不变。因此,久而久之,民众也就习惯了用“一铺路”来计算路程的长短,并一直流传至今。
例如:东海到博美=15公里=3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