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自己也还好,现在会怀疑自己,遇到这一系列的困难,是不是因为自己太差劲了。
文 | 敖瑾 编辑 | 盛倩玉
2020在疫情的阴霾中进入Q2,李佳敏没有等到季度报告提交的ddl,而是接到了一份放假通知。公司通知,除了口头宣布可以留下的几名员工,其余所有人“放假”三个月,没有工资。
与此同时,考研失败的张磊也在为工作伤脑筋。近半个月,他在各大求职平台上投递了超过150份简历,几乎全数石沉大海。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被“愁云”笼罩,一家互联网大厂游戏板块的HR告诉记者,大环境虽然不好,但行业之间会有差异。“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游戏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天然的营收点。”
3月24-25日,他连续两天在朋友圈发布了多条公司的校招和社招信息。
毕业生:半个月投递150份简历
最近一个多月,张磊所有的微博内容几乎都跟找工作相关。
3月15日,张磊仍然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应聘公司的回复,随后他发布了一条微博,“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找工作真的好难好难,然而心里的苦没人可说,连朋友圈都不敢发。”
跟所有“吐槽”找工作经历的微博一样,张磊的这条微博,也收获了不少有着相似经历的陌生网友的评论。其中一条让他心情格外复杂,“加油,现在找工作真的很难,我海外研究生学历都找了三个月,真的不是你的问题,大环境的问题。”
当下,或许每个求职者都能或多或少的感知到评论所指的“大环境”。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2月披露的数据,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创历史新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在接受财新采访时曾表示,他在此前的就业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多“慢就业”的情况,即考研未成功或者没有找到好工作就暂时不就业,北京大学生中这个比例约为10%,其他地方则更高。也就是说,站在就业起跑线上的,除了800万应届生,还有大量延缓就业的往届生。
竞争还因企业缩招变得更为激烈。FESCO于今年2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四成以上企业将减少用工需求。
FESCO发布的《疫情防控期HR行动调研报告》
光华管理学院与智联招聘近期合作发布的一份调研也显示,2020年1-2月,新招聘职位数、新招聘人数同比下降都超过三成。其中,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为文化、传媒、娱乐、体育、服务业;其次为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
张磊学的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他在boss直聘等多个平台上投递了超过150封简历,多数都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收到了一封回信,结果企业最后说只要有工作经验能直接上手的。还有公司只跟他谈了实习期半年的事情,“而后面如何转正以及转正工资,公司闭口不谈。”
他觉得,自己作为毕业生现在的处境很“尴尬”,“疫情带来的难主要是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为了收益跟效益肯定优先选有经验的人。”
为了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做出了部署。3月31日,王辉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称,2月底教育部推出了24365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会同五家社会招聘网站共同提供全天候网上就业服务,目前已经提供岗位信息超过700万个,网站累计新增注册人数110万,投递简历超1100万人次。
24365网络招聘服务平台
在职员工:部门分到了两个裁员名额
不仅没有增补人员的招聘计划,很多企业事实上还在酝酿裁员。安永人力资本咨询2月底的一项调研显示,调研的209家企业中,有188家表示疫情对企业发展带来挑战,这其中又有25.5%的企业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成本管控。
数据来源:安永人力资本咨询
李佳敏在疫情防控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已经先后两次“被要求”放假。第一次是在2月10日之后,这时已经过了广东省政府要求的禁止复工期限,盼着早日复工、早日拿工资的李佳敏却迟迟没有收到公司的复工安排通知。
直到3月中旬,她才回到了公司已经搬迁的新办公点复工。但复工不到两周,她再度“被放假”,这次“假期”长达3个月,依然不带薪。尽管公司说三个月后可以回去工作,但李佳敏并不抱希望。
“其实很虚,人家也不一定认你。”李佳敏决定离职,她只能在4月份拿到复工这段时间的工资,没有任何补偿。
李佳敏的男朋友刘永任职的公司也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没有任何公告”,但消息传到了所有员工耳中。“我所在的部门这边分到了2个(裁员)名额,部门领导之前拒绝了,但后续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刘永任职的是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旗下的控股公司,他所在的部门加上领导一共有11个人。刘永了解到,公司这次裁员基本所有岗位都有涉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裁员标准,主要由部门领导按照行政下发的裁员数量决定部门内要裁掉哪些人。
刘永觉得,公司一直以来其实都有裁员的计划,疫情只是一个催化或者说是契机。“公司因为目前组织结构的安排,每个项目都由完整的人员,导致岗位重叠严重,员工数量庞大,而项目结束后,这些项目人员如何安排是个问题,从个人员工看,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在公司看来就很正常,甚至可能觉得老早就该这么做了。”
让他稍感安慰的是,自己所在的公司毕竟是个正规的大公司,就算裁员了,也会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来,该补偿补偿。“就怕那些中小型企业上班的员工,很多都得不到保障。”
裁员的阴影让很多在职员工感到“危险”,预期收入的下降影响了他们的中短期计划。
李四月在一家传播公司工作,今年初,她萌生了买房的念头。正值适婚年龄,加上频繁接到售楼小姐和中介的电话,说有价格低廉的房源,李四月和男友便决定将买房提上2020年的议程。
她火速与父母做好了沟通,家里拿出一部分首付,打好了银行流水,万事俱备只欠签约。但到了2、3月,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工资几近腰斩。
“我一下慌了,这样下去,失业都有可能,现在买房,以后万一供不起房贷,生活就陷入赤贫了。”尽管公司还没传出裁员的消息,目前也尚不清楚降薪是公司短期的应急措施还是长久性的变动,思来想去之后,李四月还是决定再次把买房的计划暂缓。
新招聘:宅家的多了,游戏公司招新
3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所有相关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时都要把稳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按照中央部署,目前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的措施,主要是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减负稳岗稳就业力度,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采取的措施包括,拓宽就业渠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并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以及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
也有人对就业持乐观态度
张明铭现在是一家互联网大厂游戏板块的HR,因为疫情期间人们宅在家里玩游戏的时间多了,他所在的部门不仅没有缩减招聘,反而还一直在招新人。
作为毕业不到两年就从小公司逆袭跳到了大厂的职场“赢家”,张明铭觉得,应届毕业生应该在秋招就把找工作的事情搞定。
“像这些毕业生更加应该反思他们自己,都这个时间了,还没找到工作,社会还要为他们买单,是有点说不过去。”
但张磊现在还在海量投简历,他坦言考研失败又暂时找不到工作,让他自信心很受打击。
他也逛了几次24365,他觉得这里的招聘岗位大多数在其他平台也都有看到,因此没抱太大希望。也有毕业生表示,在投递多个岗位后,要么没有任何回应,要么收到的回应都来自销售岗位和线上教育机构。
“以前觉得自己也还好,现在会怀疑自己,遇到这一系列的困难是不是因为自己太差劲了。”他暂时放弃了继续升学的念头,“先能找到工作解决自己生活问题,总不能一直啃老。”他准备调整心态,边找工作边看书准备考公考编。
晚上,张磊又打开了微博,像往常一样对着这个树洞倾诉:“有过考研考不上的心理准备,然而没想到真的这么难,继续慢慢找工作吧,朋友圈也不敢发啥,微博没人认识,在这边抱怨一下舒缓心情,大家看到了当个笑话就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来源|南都周刊
END